本书稿均为公开发表作品,集中体现作者10年新闻历程,主要集中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民生题材,关注度高。难能可贵是作者地处西部区域媒体,2篇稿件得到中央领导人批示,对食品安全法出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书取材于央视同名节目《岩松看台湾》,通过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专访十余位台湾知名人物的访谈纪实,报道台湾独特的人文景观。
2009年,在山西左权县桐峪镇莲花岩的崖居上发现了一个档案袋,里面是83份八路军战士的死亡名单,他们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50岁,都是一些平凡的八路军战士,有马夫、卫生员和普通战士等。《北京晚报》得知这件事后发起了“让英雄回家”的活动,联合志愿者团队去寻找英雄的后人。本书是这一事件的长篇纪实,对整件事有一个完整客观的
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是什么?导弹、原子弹!但这玩意儿美国有、苏联有,中国没有。于是在苏联人的秘密帮助下,中国十万大军秘密挺进戈壁滩,开创了中国一个导弹发射基地。《发射将军》写的正是新中国一个导弹基地司令员李福泽将军的传奇故事。战争年代,将军是林彪麾下的一名战将;和平时期,将军是发射场的指挥官。将军先后
都说飞天梦源于中国,但一个把飞天梦变成现实的不是中国人,而是苏联的加加林。杨利伟从上天到回家,只用了短短二十一个小时,但把杨利伟托举上天,却用了近半个世纪!《千古一梦——中国人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写的正是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到杨利伟上天近五十年的飞天历程。为创作此书,作者用了整整一年,从北京航天城到戈壁滩发射场,与专
一百年前,美国总统林肯遇刺,消息十二天后才传到伦敦;一百年后,美国总统的指令在三秒钟内便可下达连队,因为离地球三万六千公里的赤道上空有美国的同步通信卫星。截至1983年,全世界发射通信卫星一百余颗,却没有一颗是中国的;中国若想租用一个卫星转发器,一天需付租金三千七百三十美元!《远征三万六》写的正是西昌卫星基地发射中国一
中国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对生活在七十年代的中国人来说,应该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但对八零九零后的中国青年而言,恐怕就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了。《走出地球村》写的正是中国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如何上天的故事。作品不仅写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从地上到天上十二年的坎坷历程,也写了“文革”中航天专家们的悲惨命运以及如何顶着
美国知名诗人惠特曼说:“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然而在中国,写颂扬成功的书很多,写发射失败的书没有。《澳星风险发射》写的正是中国“长二捆”大型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基地发射“澳星”失败的故事。书中既写了中国火箭只冒烟不上天的真相,也写了美国“澳星”横空爆炸的秘密;既写了因失败而导致的国际诸多冲突,也写了因失败而
《飞向太空港》写的正是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书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山沟里携手合作的秘密与友情,也有中西方两种文明在发射场上的碰撞与冲突。作品纵横捭阖,张弛有致,大开大合,收放自如,充分展露了作者吞吐与消化大吨位题材的气魄与潜能。该书打破了中国几十年来写科技题材的传统的思维模式
1900年,世界科技成果博览会在美国费城举行。美国参展的是发报机,英国参展的是蒸汽机,中国参展的是一只挖耳勺和一双小脚女人的绣花鞋。及至20世纪80年代,还有美国人说,中国的火箭像小孩玩耍的鞭炮!而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美国人和法国人早就靠火箭发射挣得数以亿计的美元,中国的火箭却只能躺在冰冷的库房里望“洋”兴叹。面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