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典籍,主要记述贞观年间唐太宗君臣关于治理国家问题的一些议论和思考,内容包括国家治理中内政、外交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等各个方面。从思想内容上说,其中所提出的“国以民为本”、“善始善终”、勇于纳谏、忧患意识、礼乐教化等思想对社会治理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研究中国政治思想
《变革与激荡:民国初期广东省政府(1912-1925)研究》为专门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和地方政府实际运作的学术专著。全书按不同时期省政府的表现形式——广东军政府、都督府、民政长公署、广东巡按使公署和省长公署,从1912至1925年按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形式分五部分,研究分析民初广东省政府的制度建设、运作方式和不同统治集团
本书系统地考察了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的职位等级、品位等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出王朝在为地方行政“分官设职”、确定等级时,更多的是出于官员身份安排的考虑,而不是出于地方行政管理能力与效率的考虑,为中国古代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角。
本书对1900-1942年的华北乡村作了详细的个案研究。作者力图打通历史学与社会学的间隔,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权力的文化网络”等新概念,且详细论证了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种种渠道(诸如商业团体、经纪人、庙会组织、宗教、神话及象征性资源等)来深入社会底层的。
1127年,金军攻陷宋都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和三千余近支宗室,徽宗之子赵构在杭州重建宋朝,他死后帝位回到了匡胤子孙手里。流落到南方的宗室继续得到政府的特权和照顾,但却获得了应举、做官的自由,逐渐融入士大夫阶层,个中佼佼甚至官至宰相。1279年,宋朝灭亡,赵氏三兄弟后裔作为宗室的历史宣告结束,作为宗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物质文史,也是—部视角独特的妇女史。本书反对以西方的“科学”标准评估中国传统社会的科技成就,然后得出“中国为什么未能产生现代化的若干答案。它力主将科技看做是表达与塑造中国文化、社会形态的有力的物质形式,并采取这样一种视角考察了宋代至清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技术”,从家庭空间与生活、女性的纺织生产、女
本书运用心态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民国时期的档案出发,重点研究了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台湾籍民的聚居缘由,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心态变化。本研究认为,“亚细亚孤儿”意识确实是存在的,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就是主要的历史原型,但他们多数人最终克服了迷惘、失落的“孤儿”心态,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台湾义勇队的抗日活动,并贡献了重要的力量。本书分为
反经(全4册)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双峰)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后改名国藩,号涤生。道光十八年赐同进士出身。曾国藩是清朝官场中的杰出人物,他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有功,被清廷封赏一等侯爵。曾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曾国藩还是中国洋务运动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曾国藩学
科举,始于605年的隋朝,发展并成熟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废除,历经一千三百年,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 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雾里看花、莫衷一是。然而,科举制度在华夏大地绵延了十三个世纪之久,自然有它赖以存在的道理,今天,把科举放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更应理智地审视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