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火星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科普作家皮尔斯·比佐尼在本书中讲述了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探索火星的历程,精心挑选了这一过程中的多幅精美图片,包括艺术图和实拍照片,全方位地展示了火星表面的景象,介绍了人类在火星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几年人类在火星可能取得的成就。 本书先介绍了在用探测器探索火星之前,大众和科
从古至今,灿烂壮丽的星空一直寄托着人类的梦想,吸引着各地区各民族的目光。其中,中国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天文体系,保留了最为系统、完整的天象记录资料,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那么,中国传统天文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发挥了什么作用?古代中国曾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天文成就?这些成就对
本书回顾了地球物理电磁三维数值模拟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系统地介绍了作者团队近10年在电磁三维数值模拟方面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本书主要内容涵盖三维电磁数值模拟中的边值问题、基于交错网格的频域和时域有限差分法、基于结构和非结构网格的有限体积法、基于非结构网格的频域和时域矢量有限元法、基于多种近似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大学自2017年起联合开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深时特提斯生物与环境演变”专题专著,亦系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研究之集成成果之一,由参与青藏高原研究的人员共同编著。本书聚焦拉萨地块的二叠纪地层与古生物研究,共分6章,主要包括拉萨地块多个区域二叠纪地层、生物群组合及
本书共3篇18章,系统介绍了全空间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核心技术和应用实践。在全空间信息系统中首次提出了以多粒度时空对象数据模型来描述现实世界的理论和方法,实现了多粒度时空对象的创建、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本书从全空间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开始,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多粒度时空对象数据模型的基本理论和全空间信息系统所用到的核心技术,
在《地图学原理》的基础上,按照提升前沿性、理论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思路,修改完善了地图学理论、地图制作、地图使用的技术和方法。本书主要内容涵盖:引论、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符号系统和制图综合,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地图设计与制作,现代地图制图技术以及地图分析与应用等。
数字地质学是地质学定量化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本教材系统介绍了多元统计分析、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三维地质建模和深部地球物理信息提取分析技术与方法。围绕着地质定量分析,本教材介绍了综合信息评价、地质过程模拟、模糊数学、灰色系统和非线性、地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理论与方法。为方便读者理论联系实际,本教材还介绍
《当代天体物理学导论》第二版经过彻底修订,反映了过去十年中天体物理学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进步。本书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天文学的工具”:天球、天体力学、光的连续谱、狭义相对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望远镜;第二部分“恒星的性质”:双星系统和恒星参数、恒星光谱分类、恒星大气、恒星内部、太阳、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主序和
本书是卫星导航工程技术领域的一本专著。本书系统介绍基于我国国情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星座的设计约束条件和性能评价体系,全面汇集北斗一号双星导航系统、北斗二号区域导航系统和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在星座设计与工程实现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星座任务分析、建模仿真、组网维护、性能评估,以及备份策略等,详细论述北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近年来在南海海洋环流、中尺度涡旋、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观测和数据网络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以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为主线,结合国内外同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变化规律和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