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历代批评。两晋至南朝强调了玄言诗“韵灵旨清”的特点以及体则《诗》《骚》的诗学批评走向。唐代至新中国成立以后,侧重于嵇阮、郭璞游仙诗、《兰亭序》《兰亭诗集》和陶渊明历代批评变化,总结玄言诗诗学特征。下编重视玄言诗产生的文化背景,强调宗教一维对于当时玄言诗创作影响,提出玄言诗“神趣”追求与中国传统诗学
本书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清初遗民小说研究”(编号:16BZW069)结项成果。所谓清初遗民小说是指清初顺康时期由文化遗民创作的反映遗民意识的小说群体。清初遗民小说是在清初的人文思潮、文化因素、史学情结、文学语境等复杂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应运而生,其作家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在生存状态上具有忠明、逃禅、交
作为陆上丝绸之路关节点的河西走廊,曾孕育光耀千古的丝路文化。明末清初以来,盛行在河西走廊、为广大乡村民众喜闻乐见的道德教化文本宝卷,学术界将其称为“河西宝卷”。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其作为丝绸之路文化及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文学、文化和文献学价值。20
“唐诗之巅”丛书,以“读懂诗仙李白”“读懂诗圣杜甫”和“读懂诗佛王维”分作三册,把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叙述和作品欣赏结合起来。唐朝是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更是文化高度开放、国人意气风发的黄金时代。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讲解让读者从他们的生平和作品中去追寻伟大诗人的歌声和背影,领略鼎盛时
\"本课题研究旨在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维度重新审视民初上海小说界,以呈现其“兴味化”主潮特征。意义在于有力打破和纠正民初主流小说家遭遇的百年遮蔽和误读,对其“旧派”“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通俗文学家”等命名进行辨析,将其正名为“兴味派”;客观揭示民初小说的独特价值,确认民初“小说兴味化热潮”是中国小说现代转
海内外藏敦煌藏文文书中**内容的整理研究汇总
《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是读不尽,也是读不厌的。本书融合多学科多角度,从曹雪芹生平到《红楼梦》的创作与版本,从贾宝玉、王熙凤等具体人物到《红楼梦》的心理、语言艺术,刘勇强、张庆善、苗怀明等十一位顶级红学学者,十一堂《红楼梦》大师课,带领读
元代《诗经》学是观照和理解经学变革的一个切入点,而由于长期被“羽翼朱传”和“积衰”等标签所遮蔽,其价值尚未被学界深入挖掘。本书关注元代《诗经》学著述“经史互证”“经传辨析”“诗序变改”等注释策略,概括出诸如训诂与义理相结合、易学与心学融入经学阐释、经学区域性特征凸显等元代《诗经》学的宏观实质,探寻其在经学与哲学实践层面
《陈维崧诗歌研究》包括绪论、正文与小结三部分。绪论部分考述陈维崧诗版本及存诗情况,综述陈维崧诗歌研究现状。正文六章,包括“阳羡的地域人文与陈氏家族””陈维崧交游考述””陈维崧诗歌的思想内容””陈维崧的乐府诗和古近体诗研究””陈维崧诗歌的唐风宋调”以及”陈维崧的诗学理论与批评”,主要从陈维崧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体裁、风格
明代贬谪诗的主题取向,或抒发孤闷、思乡、叹老之怀,或表达用世、愤世之心,或书写酬赠、安闲之意,或咏史纪事、记写边地风物等;创作特征以感伤为主基调,具有情真意切的抒情指向,多元的创作风格,少有的理趣、豪直,表现出延承与发展兼具的特点。明代仕宦文人的贬谪心态,或孤独感伤,或漂泊思乡,或忠心不遇,或恐惧不安,或乐闲崇道,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