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丛:传记视野与文学解读》论述范围宽广,层面丰富--从传记诗学到文本解读,从基督教到精神分析,从西方到中国,从卡夫卡到荷马,从传记、自传、日记、书信到文学,但总体上可以看做这样一种学习和尝试:既试图展示“传记/人生”这种“只是单纯地令人惊奇的东西”是如何转变成为“文学”这种“因为其新而令人感到惊奇的东西”的运动,
《天真的和感伤的的小说家》讲述的是2009年,奥尔罕·帕慕克应邀在哈佛大学做了六场演说,即著名的诺顿演说,此为结集。帕慕克说,在完成《纯真博物馆》之后,他觉得自己在做了三十五年小说家之后,好像回到了原点,他也意识到,这原点并不是他的出发点(这也是许多人的共识)。他慢慢地在心中有了一个他所经历的文学旅程的意
本书介绍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的特点和鉴赏方法,每章附有“名作赏读”、“阅读指南”、“推荐书目”等栏目。
《宁一中文学与文化论文集》从理论研究、文本解读、文化研究和学人研究四个方面对宁一中文学与文化进行论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阳羡书生》的奇异空间与独特叙述结构、“多克萨”与文学的阐释、米勒论文学理论的翻译等。
让·贝西埃是巴黎新索邦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人文学丛书:文学理论的原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发现文学研究的危机与人们对作品的某种盲视相关,这种盲视又与文学本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有密切的关系。本书从哲学、历史和修辞学的多重视野,翻检欧洲文学的重大文类(lesgrandsgenres)、重要诗学和
《(中国版)(第4辑)》也是中国研究西方叙事理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过去20多年里,通过北京大学的申丹教授以及其他一些学者的努力,中国学生得以学到许多西方叙事理论。的确,申丹教授自己的学术成果,以及她组织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90年代的几部重要著作,乃至她主持翻译的《布莱克韦尔叙事理论指南》,都对西方叙事理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张玮采用了首先进行理论建构,然后进行分层论证的方式。《隐喻的谋篇机制研究》在研究前人的理论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和补充、完善构建出一个多层次研究隐喻的理论框架,包括词汇语法层、语义层、语用层和认知层,隐喻在不同的层面上发挥不同的作用,即在认知层面上对隐喻进行投射和融合,在语用层面对隐喻进行识别和协商
《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16》以欧美、阿拉伯—伊斯兰、中国与印度等世界文学的不同体系为线索,构建了从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20世纪的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大系,以东西方文学比较为视域,对于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的交流以极为丰富与翔实的材料与新锐的理论进行研究。
动画剧本写作(附光盘)
《创意写作书系:情节!情节!》对如何写好情节进行了专门而生动的论述。作者认为人物就是情节,所以在重点讲述如何塑造人物的同时,提供了大量相关练习,针对性较强,能够帮助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情节和人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