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大量的案例论述美学和审美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和意义,阐释了设计中存在的各种美学形式和因素。本书一共有五章,其独特性在于从设计的角度探讨美学问题,而不是像目前市场上其他教材那样从美学哲学的角度来切入设计,流于理论化和枯燥。
本书首先讨论了瓦尔堡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倾向对布氏的启示,并把他的图像学置于同时代的学术环境中,力求清晰地再现他的图像学观点――什么是图像学意义上的图像?什么是德国的图像学传统?什么是布氏的新图像学视野?其次,本书以他的四部专著作为案例,详细分析了作者是如何运用其图像学理论解决艺术史问题。希望通过对布氏的图像学理论的初步阐
《京师文化评论》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是跨学科文化评论专刊,设有“专论”、“名家圆桌”、“学术前沿”、“专题”、“文史钩沉”、“人文观察”、”时政思考“、“记忆与叙事“、“海外飞鸿”、“影视书评”等专栏。书稿坚持以思想立刊,突出“文化以价值为核心”“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文化基础理论,梳理历史文化脉
这是一部颜色的历史——红色的文化史。西方人很早就能制造出红色颜料和染料,比其他任何色彩都要早得多。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红色一直是色彩中的“王者”。从材质、社会、艺术、文学和符号象征意义等各方面看,红色的内涵都是最丰富的。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红色曾是权力、财富和尊严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欣赏和赞美。到了中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欣赏世界艺术的全新视角。《艺术三万年》选取了约600件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的艺术杰作,并按简明的年代顺序呈现给读者。从三万年前人类完成的首幅洞穴壁画到20世纪、21世纪的抽象绘画,本书收录了公认的杰作、一些佳作遗珠和许多让人惊喜的作品。书中的约600件艺术作品都附有详尽的解说,以说明该作
本书运用公共经济学的理论作为依据,借鉴了艺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阐述和分析日本公共艺术的兴盛、变化与公共艺术支持的关系。并希望通过总结日本公共艺术支持的经验,对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有所启发。艺术支持的关系。
本书稿打破常规的基础课教学方式,作者以独特的四步教学法讲述了色彩构成的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及运用,内容包括色彩构成的感知与认识、色彩的理论与体验、色彩的配色与运用、色彩构成的拓展与运用四大板块,即循序渐进的四步教学大纲。全文将色彩构成的配色法则以及技巧形式通过实际的运用案例进行讲述,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书整体
本书是易中天教授多年美学研究与写作的精彩总结。在这部著作中,易中天引用大量人类学材料,阐述了一个基本观点:艺术是人类专门为实现人的确证而被创造出来的。在艺术中,通过情感的体验和传达,实现了人的自我确证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确证,这就是\"艺术本质确证说\"。本书从人类走出自然界出发,考察了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
“新媒体设计概论”是数字媒体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是设计学跨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本书对新媒体设计的本体、新媒体设计的相关学科领域、新媒体应用的技术与产业领域等知识点进行了系统梳理,使读者对新媒体设计有整体、全面的认知。全书共6章,第1章主要围绕新媒体设计的本体展开,介绍新媒体设计的概念、历程、美学发展等;
《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以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艺术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论述其理论中的“身体”概念及这一概念与“空间”“时间”的关系,展现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艺术观点,并将其延伸至对于艺术史的思考、对于当代艺术理论的建构以及对于具体作品的案例分析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