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思潮”、“现象”加“理论问题”的形式,梳理了1978年以来中国新诗40年来历史的发展过程。结合作者本人的“记忆”、“经验”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五编,相继涉及80年代诗歌、90年代诗歌、女性诗歌、“新世纪二十年”诗歌现象、诗人创作和“新世纪诗歌理论问题”共五方面内容。在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的过程中,40年来中国
本书包含上下两编,分别从当下感与形式感两个层面,探究中国当代小说家的叙事自觉。所谓的叙事自觉,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文学意义、价值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追求。小说家的叙事自觉涉及诸多方面,难以尽数罗列;其中,对当下情境的体验、对小说这一形式的理解至关重要,我们可称之为当下感与形式感。当下感与形式感的关系可描述如下:首先,它们
作为人的文学的集中体现,传记文学集真实性与文学性为一体,是对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之记录。从古代、现代至当代,传记文学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其间,虽然传记文学不论是审美特性还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文学性与历史性兼备的精神内涵亘古不变,仍通过立体的、形象生动的人生样态映照社会现实,给人体悟、促人反思、赋予人积极乐之
本书致力于考察骆以军早期小说创作中身份认同主题的不同面向,厘清其身份认同书写的发展脉络,探索其社会影响及文学根源,呈现其创作中混融了后现代主义的现代主义创作倾向和探索。骆以军是台湾新世代小说家的杰出代表,其早期的小说创作可从自199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红字团》算起,至2010年《西夏旅馆》获得华文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
本书分为作家与作品两个部分。上编为作家部分,主要对江左樵子、吕熊、王猷定、王炜、严首升、贺贻孙等6位代表作家,在生卒年、遗民身份、是否为小说作者等悬疑问题上进行了详细考证。同时,本书还对王猷定、王炜二位作家的年谱进行了简编。下编为作品部分,主要对《樵史通俗演义》《梼杌闲评》《女仙外史》《诺皋广志》《阐义》及李闯小说等代
本书为作者主持的教育部重大项目"宋元佛教文学史"的结项成果。在宋元诗歌史的拼图中,佛教诗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板块。如果把僧人看作一个不同于世俗文人的特殊群体,把佛教诗歌看作一种不同于世俗文人创作的特殊诗歌,那么本书所言"佛教诗歌"的内涵,可简单表述为三个方面:一、特殊群体所作特殊诗歌作品;二、特殊群体所作普通诗歌作品;三
本书为“诗译成都语话天府”系列丛书的第二本。本丛书共四本,已获批语合中心2021年国际中文教育创新资助项目。丛书立足讲好成都诗歌文化故事,生动介绍天府文化与诗意生活,可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的拓展读物。本书选取成都商报评选出的成都最美古诗词100首中的25首,内容涉及成都风貌(如杨燮的《锦城竹枝词》、吕
大家力作。周汝昌先生是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在《红楼梦的真故事》这本书中,作者力图客观地还原曹雪芹先生原著的构思和情节安排,呈现一个更可信、更符合曹雪芹原意的“红楼梦的真故事”;本书的语言风格也跟曹雪芹先生原著的
本书收录了2008~2012年笔者录音、搜集青海省果洛州德尔文部落昂仁艺人讲唱《格萨尔》史诗12部,即《董氏预言授记》《噶岭之战》《英雄诞生》《赛马称王》《世界公桑》《戎岭之战》《羌岭之战》《霍岭大战》《征服霍尔黑帐王》《辛丹内讧》《陀岭之战》《安定三界》。故事主要讲述依据天神预言,格萨尔自天界下凡降生于美丽岭国,通过
本书以他们的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和初期文学主张为切入点,以传记式研究方法对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是一部专业性较强的学术专著。在本书的前半部分,介绍、论述了郁达夫和廉想涉青年时期的经历以及两位作家的文学主张,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他们步入文学领域的动机、途径及目标,进而阐述了他们早期作品的的特点及为中韩两国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