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上继孔孟之学,下启两汉儒学,在思想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却处于毁誉参半的境地,原因有二:一、荀子的两大弟子韩非、李斯为法家代表人物;二、荀子礼法并重的思想贯彻到实际中似乎与法家相去不远。但荀子与韩、李的学说有着本质的不同:,道不相同;第二,对法的理解和应用不同;第三,对霸道的理解不同。 汉代经学兴盛皆赖以荀子传经之功,
本书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角度出发,收录了94个儒学关键术语,每一词条先给出英文对应词,再以《说文》等为依据训诂,后结合儒学经典用英文进行阐释。本书的宗旨在于纠正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作者认为:中西思想传统各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哲学语汇,这套哲学语汇在各自文化语义环境中自圆其说而不可直接相互翻译,由于双方对彼此原本语义结构性差别
孟子文献集成(第二〇一—二一〇卷)
孟子文献集成(第二一一—二二〇卷)
本书考察了以孔子、孟子、荀子三人为代表的先秦儒学道德政治思想——孔子的仁、礼、义、孝悌、忠信、恕等道德思想及以“仁政”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四端说、四常、五伦等道德思想及以“王道”为代表的政治思想,荀子的性恶论、礼法、仁义等道德思想及“王道”“霸道”等思想。本书对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关系、孟子思想体系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等价值思想。本书是作者对《论语》重新做的译解和阐释,具有一定的新意,有助于读者多角度更好理解论语。本书研究重点是孔门弟子“论”“语”的思路,共分上、下两编。每个部分包括
本书稿收集的是作者关于儒家解释理论与方法方面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作者关于儒家解释理论与方法的生命性思考。这些文章总体质量比较高,逻辑严谨、语言优美、见解精辟、思想深邃,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书稿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行”释义——儒家诠释文本的一种特殊方式》通过“效行”“身行”“事行”三个向度具体展示
“四书”之《中庸》,子思对孔子和曾子思想的集中总结与系统升华,是对尧、舜、禹、汤、文、武上古以来一脉相承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圣之间以心传心的“心学”的全面阐释。自《中庸》诞生以来,注疏解读者不计其数。潘麟的《〈中庸〉心要》首次从生命哲学的角度阐发《中庸》奥义,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诠释经典的
《任继愈〈老子〉四译合刊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任继愈哲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研究成果,本书收录并对比分析了任继愈先生于1956年翻译的《老子今译》、1978年翻译的《老子新译》、1992年翻译的《老子全译》以及2006年翻译的《老子绎读》。本书的出版既是对任继愈《老子》哲学文献的整理,也是对任继愈哲学思想的研究。
《任继愈哲学文丛》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任继愈哲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研究成果,汇编了任继愈所著所有关于哲学的论著,补充了以往文集或单行本所未能收录的论著;编者对这些论著重新分类,使分类更加合理,同时认真校勘,改正谬误,使文字更加准确。《诸子哲学编》系《任继愈哲学文丛》的一部分,分为“先秦诸子”“汉唐诸子”“宋明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