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明谱系中,能与西方文明相提并论的,无疑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诞生于内陆地区,属于十分典型的农业文明。它滥觞于夏商周三代之前,成型于秦汉,兴盛于隋唐,宋明时达到顶盛时期,其悠久而灿烂的文明成果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和兼容革新能力,成为其长期生长
《形象史学》2021年冬之卷(总第二十辑)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嘉庆年间,朱右曾辑录考证,编成《汲冢纪年存真》,是为古本竹书纪年。王国维在这个基础上,再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又将今本
历久弥新的中国 多元一体的中国 人文化成的中国 大一统的中国 …… 如此多面向的中国,是如何形成与建构的,又是如何维系与转型发展的? 从古代到当今,从大漠到海疆,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姜义华先生,重新审视了中国自身的文明历程,提炼出中国文明的核心特质,给读者提供了理解和把握她的基本框架。 该书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姜义华教授根据其所作三部关于中华文明的著作重新修订整理而成的合集。《中华文明的根柢》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三大根柢与四大核心价值。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复兴,正是立足中华文明的根柢,充分依靠支撑着这一文明的核心价值,在完全改变了的现实环境中,积极吸收世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各种优秀成果,对自身进行有效的变革
本书在回顾传统文化教育在近现代所遭遇境况的基础上,论述了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演变和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底色”与“底盘”作用;以泰勒的目标模式为基本框架,融合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和施瓦布的实践模式等现代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探讨基础教育的各学科现代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方法;基于中华优秀传
《中国文化入门》一书从中国历史、思想、宗教、文学、戏剧与电影、书法与绘画、建筑、科学与技术、民俗等领域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文化。介绍时抓住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运用故事性的讲述方式,点线面结合,兼顾内容的整体性和重点性,语言简明生动,既展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特点、面貌,又在介绍知识的同时,突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
不同文化的交流必然伴随着词语的相互借用,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密切以及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越来越深,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类词语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英文的话语体系。中文词语进入英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音译,比如“白酒、人参、汉服、灵芝”;一种是意译,比如“中国梦、一带一路”
史记论丛(8集)(精)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