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佛教文化遗迹,也是古代东方艺术的宝库。季羡林先生认为,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著名敦煌学家樊锦诗、赵声良长年身处戈壁,在数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合作撰写本书,介绍敦煌的历史与文化,解读石窟的塑像与绘画艺术,道出数代敦煌人的坚守与热诚。
尘世?庙宇?遗世明珠?敦煌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隐藏着生命奥义的天书。敦煌石窟历经千年持续营建,现存七百多个洞窟,其丰富性和系统性是现存文化遗产中绝无仅有的;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宗教、历史、艺术等多方面文化内涵,极大地补充了中国艺术史。现实与理想,科学与艺术,宗教与神话在这里已经难分彼此。从丝绸之路到数字敦煌,从壁画、彩塑到
关于舟山历代碑刻,迄今未有学者进行过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以碑刻文献为基础,考察浙江海洋文化的也较少。本书稿由碑刻拓片、释文、附考三部分组成。书稿收录舟山1949年10月1日前的历代碑刻拓片150余幅,其中近100幅系首次公布;并对每一幅拓片作文字释读与考释,主要是地名、人名、事件之考证,重点突出碑文所体现的海洋文化。本书
本书收入自宋迄民国在仙居县境内现存和文献记载、拓本所见的碑记及墓志共计60方,内宋碑23方、元碑4方、明碑12方、清碑17方、民国碑4方,内容涉及仙居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民俗等诸多方面。
寻踪西阴
本书搜集了瑶族地区石刻、与瑶族相关之石刻588篇(处),是瑶族石刻整理研究中规模最大、校勘精良可靠的力作。体例方面,以访碑为基础,提供了很多原石照片或拓片。校勘方面,除了依据照片和拓片,还辅以文献对校和理校等,力求文本的准确;在标点方面用力尤多,纠正了此前其他文献的较多标点之误,让石刻全文读来文从字顺,更添文采。研究部
《宝丰县白雀寺考》碑是明万历三十九年,时任承德郎陕西西安府通判邑(宝丰)人白鋐为宝丰县白雀寺重修伽蓝殿竣工而撰文镌刻的,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作者亲临白雀寺,结合白雀寺的历史记载与传说,经过对残碑和相关历史资料的考辨、研究,对碑文进行校勘、比对,逐字纠正,完整再现了《宝丰县白雀寺考》原文。《宝丰县白雀寺考》这一碑文的
本书主要记录了对通辽市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和馆藏瓷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本次修复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文物的完整性,更好地展现出了器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修复过程的总结研究,能够丰富我们对铜质文物腐蚀产物与机理的认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铜质文物腐蚀与存储环境的关系。本书为今后类似的铜质文物修复保护工作提供了部分新思路,可供
本书以8开单页的形式呈现了水泉梁墓精彩绝伦的壁画。书内单页正面为壁画局部高清大图,背面为此局部简介和所在位置。书的外包装打造成了“信封”的样式,借用“邮件”的概念建立起“古与今”“艺术与现实”对话的桥梁。
本书以36开小开本形式呈现了水泉梁墓的壁画。书内每一页正面为壁画细节高清图,背面为壁画名,装订成册。具体包括:《宴饮图墓室北壁》《宴饮图(局部)墓室北壁》《宴饮图(局部)墓室北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