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本色》一书的作者何天爵是美国传教士、外交官。他于1869年来中国,1885年回国。1895年,完成并出版了这本颇有影响的著作。《中国人的本色/国际名人看中国》内容涉及了中国的法律制度、语言教育文化、家庭社会生活、官民关系、礼仪习俗、财政金融等各个方面。
《中国人的素质/国际名人看中国》英文原著于1894年出版,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觉和价值观评论中国人素质的。全书总结了中国人的素质共二十六条,引证丰富,文笔生动,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成据。诚然,《中国人的素质/国际名人看中国》所概括的中国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人,书中不免褒少贬多,因此笔触略显低沉,还不乏偏颇之辞。由于作者是一
本书通过对生活在福建的不同人群的介绍,展示福建文化的多元性和福建人的文化和精神风貌。重点介绍福建汉人六大民系的人群福州人,兴化人,闽南人,闽北人,客家人和龙岩人,以及生活在福建的两个主要少数民族畲族人和满族人。
项目简介文学人类学研究在中国已有30年的发展历程,已逐渐发展出自身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并积极运用这些理论阐释和研究中国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对人文学科研究范式和观念的革新促进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目前中国文学人类学还没有一本属于自己研究领域的刊物,这不利于文学人类学届同仁的交流砥砺,也不利于与国际文学人类学届平等对话和学习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集刊主要刊登关于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前沿理论探讨成果,及以中国西南民族学研究为基础、面向国内外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成果,重点聚焦生态环境研究、发展问题、宗教文化、社会问题、跨境民族问题、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研究等问题,发表相关创新性的文章。本集刊的创新之处在于立足云南和周边国家丰富的民族研究资源,体现中国
本集刊的作者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民族理论研究室是本所成立的*早的研究室之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理论研究的为基础,以当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为重点开展相关研究,课题涉及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西方民族理论、全球化中的民族问题
本书突出论述文学人类学一派倡导的新方法论四重证据法。作为文学人类学者自我超越的新方法论尝试,四重证据法在多年研究实践中取得进展。四重证据法的界定是:一重证据指传世文献。二重证据指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包括王国维当年研究的甲骨文、金文和后来出土的大批竹简帛书。三重证据指民俗学、民族学所提供的相关参照材料,包括口传的神话传说
本书从学理上阐明为什么文学研究发生人类学转向,而文化人类学方面为什么出现文学转向(人文转向)。文学人类学是20世纪后期的跨学科研究大潮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孕育其生长的潮流可概括为两个学科的研究转向:一是文化人类学的文学转向(人文转向);二是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文化转向)。陈述人类学的文学转向,说明这种学术转向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文学人类学在20世纪末逐渐进入学界关注视野。文学人类学是在改革开放的语境中发生发展的,三十年来坚持跨学科和前沿性的探索研究,在学术上致力于中国话语的建构。《百色学院学报》经与全国文学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叶舒宪研究员协商,自2008年第6期开设文学人类学研究,叶舒宪研究员为栏目主持人。至
本书既是对该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流派人物等内容的整体梳理,也是对中国文化人类学发展史和学术成就的全面总结;既是人类学研究的必备工具书,也是该学科的入门启蒙读物。本书包括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学科架构、分支学科、理论流派、重要著作、研究方法、主要民族和族群、文化事项、重要中外人类学家、学术团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