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存世最早的中医经典历来被视为中医学术的基石,中医学国黄帝者必读之古籍。《黄帝内经》成书于汉代,屡经兵燹灾祸终于保存至今现流行版本为明顾从德本。本书为四色手书《黄帝内经素问》,是厚朴学堂部分学子选用《重广补校黄帝内经素问》为蓝本,依据该书四色规则手抄而成,即以王冰的《素问》为蓝本,章节排序不变用黑字印刷。依
《西湖诗词》列选了中国历代著名诗词名家,描写、颂咏西湖的诗词。如白居易的《春题湖上》、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楊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书稿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宗宏亮先生用书法的形式书写。书法结合古代诗词内容加以行书、草书、楷书等创作形式,较好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人文底蕴,同时也用书法
此书稿是一部个人书法作品集。全书近百页,内容主要围绕浙江桐庐县所辖百江镇的风貌展开。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名家题词、序言、百江寄情(作者手书自己创作的诗词,部分诗词配有作者的书法作品),还收录了他人评价作者的文章;下编收录元明清诗人咏百江景色的诗词几十首,由作者以行草书的形式呈现。本书图文并茂,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无意识形
《唐诗三百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家喻户晓,文学价值极高。草书是最能体现书法家性情的书体,与诗歌的直抒胸臆异曲同工。朱书全自幼临池学书,虽长期从事科学研究,但仍热爱书法艺术,热爱诗词格律。《草书唐诗三百首》是朱书全用近一年的时间,将《唐诗三百首》用草书的形式创作而成,共200余幅书法作品。在创作中,朱书全注
本书专讲大字楷书(含行楷)笔画写法,大字指5寸高(约17公分)的字,以《瘗鹤铭》为典范。书中阐述大字书写技法,包括执笔站位、中侧锋用笔等,并系统讲解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写法,助力读者掌握书法精髓。
中国常识”经典系列第五种《中国书法常识》集中反映了潘伯鹰的书学主张。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和附录,上卷为作者的学书技巧,指导书法学习者如何入门,并罗列了学习书法的参考书;下卷为书法欣赏,作者对隶书及二王、颜柳等名家进行了点评。附录为作者的一些书法知识趣闻,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中国书法入门书籍。
碑帖是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字与书法艺术在碑帖中得以传承和延续。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文人收藏、研究、篆刻碑帖之风盛行。江西的历代文人在金石学的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欧阳修的《集古录》是金石学的开山之作,曾巩是“金石”一词的最早提出者,洪适的《隶释》是金石学的集大成
本书是作者多年书法临习和创作的作品合集。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教学和科研的所感所思,用翰墨诗话寄寓自己书法理想。全书收集书法作品近200幅,具体包括条幅、对联、横幅、斗方、扇面等多种形制,内容涉及法帖临摹、古诗文书法创作、人生寄语书写等多个方面。作品旨趣高雅,体现出“圆转与方正的糅合、中正与欹斜的适配”的个人书风。本书还
《颍州印记》以篆刻艺术为切入点,展现了颍州从明清时期至近代的一系列传奇人物、民间故事和名胜古迹。本书采用笔记体小说形式,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与文化,内容涉及风俗民情、趣闻奇谈等,生动描绘出一群乡土怪客、民间人物的鲜活形象。全书分为传奇、非遗、人物、历史、书画艺术五个部分,共收入四十余件篆刻作品,既展示了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书追溯行草书法的发端和发展脉络,探寻行草书法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行草书法相关的笔法、字法、线法、墨法、章法等书写要领,探索行草书法的创作理念和书写技巧等。全书以作者的行草书法字体、作品为例,拆解、分析行草书法的取法门径,分享学习、创作行草书法作品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进而提出了繁荣、发展行草书法的方向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