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日本著名学者、文化专家井上章一考察京都历史/日本人文的集大成之作。作者视角新锐,由京都这座千年古都放眼全国,剖析京都的历史地位对日本全境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影响。作者深入浅出,由明治维新迁都东京至近日日本文化厅欲迁至京都,将京都与东京的关系娓娓道来。作者结合自身经历与历史文脉,逐一解开国外游客(特别是中国游客)对于日
本书以编年体和纪传体相结合的方式,依照时间顺序,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人物将贾希利亚时代到马穆鲁克王朝的阿拉伯古代历史串联起来。
本书通过古波斯和古印度大量典型性古典文献,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波斯和古代印度的历史,触摸古代文明。
本书用晓畅的文字,以世界文明大潮为经络,阐述以黄河和长江为主体的东亚文明中心从诞生、成长、传承、发扬到转型的全过程,对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东亚文明与世界其他主要文明潮流发生的联系,以及彼此经过交流、碰撞、更新达到融和的历史作综合评述。整部作品视野广阔,将中国文明置于东亚乃至世界的大舞台上,要言不烦地叙述中华文明以及东亚文
格尔茨在本书中以个案研究的形式描绘了东南亚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一种国家形态,并将它与近代以来的现代国家形态和理念交相映照。他沿着马克斯?韦伯式的理路,从历史资料和田野经验中建构了一种“剧场”式的国家形态:各种大大小小的国王以自身的地位、礼仪和形象为根基,营造出相应的国家形象,其中疆界等现代国家中的关键因素反而不是那么核心的
最懂日本的日本人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对近代日本民众社会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柳田国男将明治大正时代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作为观察和讨论的对象,凭借其丰富的经历和敏锐的思考,利用十五章的内容,呈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书中,前三章以衣食住为写作对象,第四章描写了风光的变化以及生活场所、居住环境的变化,第五章
熊得山是近代一位民主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者,一生从事革命事业,同时潜心钻研中国社会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参与社会论战,留下了不少社会史研究著作和马克思主义译著。本书收录了熊得山三部代表性作品:《中国社会史研究》《社会问题》《社会思想》。《中国社会史研究》驶入从对中国社会史的剖析中探寻中国革命的出路;《社会问题》集中
本书上迄1902年,下至1906年,含文件206份,主要包括战前准备、战争爆发及其经过、清政府“中立”议和与善后、中国损失、救济难民六部分内容。
本书分三部分对印度历史进行了讲述。第一部分聚焦于沦为英属殖民地前印度各政权的更迭及莫卧儿帝国的建立与发展;第二部分讲述在英国殖民下的印度与英国殖民政策的矛盾以及在殖民统治下印度政治、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的变化。第三部单独讲述了南印度从朱罗时代下延到19世纪中叶大致分为朱罗时代、毗奢耶那伽罗时代、纳亚克时代等五个阶段的历史
本书叙述了老挝境内先民以及到维逊拉腊王为止澜沧王国历代君王在位时期多个方面发展变化的重要史实,具体包括:昆布罗下凡建立勐天(奠边府)、昆洛建立勐斯瓦(琅勃拉邦)、法昂被驱逐出王城、法昂攻下众多城池、法昂王北上攻打清盛、法昂王南下攻打万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