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至五代,尚书省始终是国家承认的“天下政本”。但“天下政本”的含义却在行政体制转型过程中,经历了从宰相机构到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再到国家名义上最高行政机构(保有一定的政令权)的转变。其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尚书省“天下政本”含义的转变,即尚书省与宰相(宰相机构)权力、职能、地位和作用的交替变换,是唐、五
本书以北洋时期主导江苏省政的耆绅群体苏社集团为中心,贯通揭示江苏省治运动的内、外两个层面。对外探讨直皖战争、直奉战争、江浙战争、北伐战争等对江苏省政的影响;对内以省治场域为视角,对江苏士绅群体进行分层、分类探讨。注重发掘督军、省长、议长更迭的内幕;省议员的阶层流动、选举运行与党派结构,央地行政系统与议会系统的互动,县域
本书立足于近代以来劳工的相关报道、调查、记录及各大企业档案资料,剖析近代劳工抚恤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由传统社会家庭抚恤向近代社会保障转型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对西方制度的模仿与借鉴,也有对传统方式的沿袭与调适,更有生存压力下劳工的声诉和抗争。政府、社会、企业、资本家、劳工等不同力量在此过程中进行了诸多博弈和妥协,加之
本书是一本真实还原古人日常生活的历史读物。读者可以从衣食住行、职场、民俗、社会趣闻等方面,通过62个生活冷知识,读懂古人的闲趣松弛和中式智慧。内附近百张雅致古画与精美文物图,还原趣味横生的古人生活风貌。文字轻松幽默,读来有梗有料,充满画面感,带我们穿越千年,回到古代,暂时逃离当下。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扎根型城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古源
本书在对重庆方志史料和相关历史文献挖掘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知识理论进行分析、解读,纵向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横向通过重庆内部各县间以及重庆与四川地区的比较分析,对重庆地区的科举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以唐代重庆科举的起步、宋代重庆科举的初盛、元代重庆科举的衰落、明清重庆科举的提升为主轴,对重庆科举考试的历史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为了适应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晚清民国时期,政府做出一系列努力,对相关经验、理论进行推广与研究。本书搜集整理了近代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文献十余种,影印出版。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为中央、地方政府颁布的法令法规、统计数据、部门工作汇报,如《光绪三十二年份京师外城巡警总厅第
古籍影印。本书从卷帙浩繁的史料中精选了历代正史中“循吏”或“良吏”传,以及徐有功、陆贽、包拯、海瑞、陆陇其、张伯行、于成龙等诸多著名清廉官员的单独传记。另外,因《册府元龟》宪官部、铨选部、牧守部、令长部汇集了大量廉政人物史料,本编也一并收入,力求撷英荟萃,史料准确、内容丰富。古代朝廷或史家为廉洁奉公的官员们树碑立传,使
《槐厅载笔》是清代法式善所撰的一部文集,法式善(1752—1813),原名孟运昌,字开文、梧门,号时帆、陶庐,别署“小西涯居士”,蒙古乌尔济氏。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官至左鹰子、翰林院检讨、侍讲学士和国子监祭酒。他学识渊博,撰有《存素堂集》《梧门诗话》《陶庐杂录》《清秘述闻》和《槐厅载笔》,还参与《四库全书》的
该书完成于1921年,共四百卷。体例除《清文献通考》原有的田赋、钱币等二十六门外,增加外交、邮传、实业、宪政四门,共三十门;各门子目亦多有所更定,如《征榷考》增加厘金、洋药,《国用考》增加银行、海运,《选举考》增加貲选,《学校考》增加书院、图书、学堂,《王礼考》增加归政、训政、亲政、典学,《兵考》增加陆军、海军、长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