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自选集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文库(系列三)》中的一本,汇聚了作者吴承学一系列研究成果和观点,作者以时为序,选取有代表性的论文编纂成集,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其学术历程。本书主要内容集中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批评与文体学上,包括《辨体与破体》《生命之喻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评点之兴论文学评点的起源和南宋的
土地革命(包括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20世纪最重大的革命实践之一,它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推动了历史进程。由于它采取的是暴风骤雨而非和风细雨的方式,伴随巨大历史变革的不仅有欢乐,也有痛苦,有代价。具体到个体的人和家庭,境遇有别,感受不同;产生于不同时期的相关文学叙事文本,其聚焦对象、叙事策略和价值立场差异很大。 本
\"本书破除人们仅仅聚焦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迷思,打通“现当代”,在畛域、视角、框架、体系、范式和话语等方面做了全新拓展,重点诠释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接受的现状、发生、历史脉络、国别关系、不均衡性、差异性、影响力、中国形象塑造与“走出去”战略,编织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接受的立体网络和知识谱系。本书纠正西方中
《女作家学刊·第六辑》是关于女作家及其作品评论与研究的理论性图书。著名学者阎纯德担任主编。具体内容包括纪念与祭奠、名家论坛、名家作品研究、名家研究与文献、丁玲研究、苏雪林研究、作家文集序跋、王秀琴评论专栏、顾艳研究、作家访谈、当代女诗人研究、作家作品论、台湾女性文学研究、海外华文作家研究、域外之声、书评与
本书以宗璞作品为研究内容,包括宗璞前期、中期创作的主体置入方式,知识分子的漂泊与守望,宗璞作品的美学精神,以及《野葫芦引》的叙事分析和宗璞创作的晚期风格等形式与意义方面的问题。第一章以宗璞前期、中期五个中短篇小说为切入点,探讨了1956年末到1970年代末宗璞创作的主体置入方式。第二章通过对宗璞创作的人物与主题的分析,
八百余年来,对朱熹集外佚文的搜集一直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其主要成果有明朱培《文公大全集补遗》八卷、清朱玉《朱子文集大全类编》补遗、清朱启昆《朱子大全集补遗》二卷、清陈敬璋《朱子文集补遗》五卷等。《朱熹佚诗佚文全考》一书,在上述诸书外,所辑佚诗佚文甚富。 本书《朱熹佚诗佚文全考》作为《朱子全书》的辑佚部分,先后附入二〇〇
《浙江文坛(2023卷)》,浙江省作家协会编撰,是2023年度浙江文坛创作成绩的评述文集。书稿共有14章,每章均有专人撰写评述,集中反映了浙江文坛2023年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小小说(故事)、戏剧文学、影视文学、报告文学、儿童文学、外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文学评论、网络文学等领域内的创作实绩,
吟诵是中华传统读书法。这样的读书法是道德情感与文字作品的中介,沟通了无形的情感与有形的文字。全书共分19讲,前几讲从吟诵的生成、吟诵的要素、吟诵的语音、吟诵的文气、吟诵的进阶、吟诵的功用等方面介绍了吟诵相关理论。后几讲从具体文体入手,引导学生实践诗经的吟诵、骚体的吟诵、古体的吟诵、近体的吟诵(五言平起)、近体的吟诵(五
本书是关于“宴·乐——玉山雅集特展”的全方位记录,包括九十余件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主题作品、开幕式现场照片、几十家媒体报道文章、为此专题遴选出的72首诗词作品等,以全面展现“玉山雅集”的文化价值及其对江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贡献。玉山雅集是元末东南吴中地区(今苏州一带)有极大影响力的文人雅集活动,是元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
本书属于“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本书将研究对象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按照文学类别分为四类:诗词、散文、戏剧与小说,其中,古典诗词的翻译、传播极为典型:译史长、译本多、译者身份多元、译风迥异,是本书的重点,因此将诗词的翻译单列一篇,分为四章:“《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