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隶属于“提高你的音乐教学能力”系列丛书,原版从英国菲伯尔音乐图书出版社公司引进,是保罗·哈里斯的最新力作。全书共12章,分别从反思;关于“条件”这个词;无条件意味着什么……识别并重新审视那些可能阻碍有效教学的“障碍或条件”,从而为学生们打造最沉浸、最积极的学习体验。本书延续了保罗一贯的通俗易懂且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
《乐咏笔谈》是哈尔滨音乐学院孙兆润副教授多年研究成果的一本文集汇编。该论文集篇幅长大,共分六编:第一编“学派巡礼”收入文章20篇,是对歌唱家的舞台创作、艺术人生的感悟;第二编“音乐学人”收入文章16篇,是对音乐家、艺术家的深度论述;第三编“声乐研学”,收入文章12篇,是对声乐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第四编“乐事评述”,收
本书稿将当代瑞典斯德哥尔摩民间音乐的存在方式作为研究对象,以笔者在斯德哥尔摩进行实地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写作基础,分别从融入专业教育环境的民间音乐、博物馆式保存模式下的民间音乐、民间乐队创作风格的多样化特征、传统仪式中的民间音乐四个维度展开研究,探寻民间音乐在不同城市场域中的存在方式。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民间音
在《嘻哈美国》中,美国黑人流行文化的编年史家、作家、资深记者尼尔森?乔治探讨嘻哈美学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对美国和世界的影响,为我们呈现了hip-hop的立体图景。从20世纪70年代初现于纽约及其周边地区,到成为一种活跃在电影、时装、广告与运动各领域里的文化力量,嘻哈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到了全球。作者追溯嘻哈文化的起源,探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审美要求不得听闻音乐,音乐感知应向内获取,用已有的儒道音乐精神去理解佛教音乐,等等,都是由生命之“有”的感知延展到音乐审美领域里的思想。这影响了早期的梵呗创作风格,如“清通深亮,远谷流响”。两晋时期佛教音乐的“无”之审美,受“涅槃”影响,建立在现世音乐之上,反对人因音乐产生情感依赖,却未否认音乐的
本书根据《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遵循大学生的审美认知规律,从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出发,紧密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组织内容。书稿分为上下两篇,系统介绍中国音乐作品和西方音乐作品,同时设计“音乐印象”“薪火相传”“音乐故事”等栏目,深入挖掘了音乐的美学内涵和价值,拓展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引导大学生感受音乐之美、表达音
本教材是根据目前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状况,针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在广泛征求教师、学生意见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教材主要包括:音乐鉴赏基础、如何鉴赏音乐、中国音乐发展史、民歌、曲艺艺术、戏曲音乐、歌剧、音乐剧、舞剧音乐、合唱指挥。选材更加注重通俗性、典型性和趣味性。本教材通过对各类音乐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能科学
本丛书以学术研究为支撑,从全球文化视野来审视,运用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以及宗教学、神话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方位地展开研究,深入到刘三姐文化的活态中去追根溯源,旨在全面、系统地展示刘三姐这一符号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审美等多重内涵。本册介绍刘三姐电影、歌舞剧、彩调剧中的经典歌曲,以及宜州地区广为流传的刘三姐歌曲,展现刘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融媒体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影响。研究融媒体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作者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和比较,作者总结出融媒体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建议。此外,作者还介绍了融媒体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技术实现方式,包括数字化音频、视频制作、交互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结项成绩为“良好”。因古代音乐资料的缺乏,研究乐府曲调时,无法从乐谱、乐律等纯音乐层面展开,只能在文献爬梳中,完成曲名变迁调查、曲名本事考索,把握曲调表演方式、曲调音乐属性,进行曲调体式归纳、曲调风格描述等。本书以具体个案研究为主,努力把握唐乐府曲调流传演变的音乐特性,通过系统深入地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