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画册集中呈现了博物院内13个常设展馆内的穿越了千年文化的百余件精品文物。其中,古籍文献部分,呈现了在卷帙浩繁的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珍贵古籍残卷;天文历算部分,呈现了与藏民族在生产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历法内容;藏族书法,呈现了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藏文书体以及文房用具,展现了藏文书法艺术神韵;藏族建筑,呈现了藏族建筑鲜明的民
本书稿择要收录了南宁地区(五县七区)范围内保存较好的唐代至民国时期碑刻85通(件),加以图版说明、断句标点、碑刻录文等整理,涵盖唐、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个重要历史阶段。附拓片95余幅,是在对南宁现存碑刻全面“扫描”的基础上精选而来。书稿全面展示了南宁碑刻作为历史上重要事件的见证,展现各时期岭南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交往交
本书主要介绍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六种西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以及这些考古学文化中相应的石器、陶器、玉器等西辽源的文明印记,展示了陶艺之美、古玉之神韵等。
本卷收录了白居寺的吉祥多门塔和措钦大殿的壁画佳作,汇集显宗、密宗、历史人物等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现诸佛、菩萨、佛母、度母、金刚、天王、僧侣以及民间神祇的图像作品。本卷内容包括凡例、总序、西藏寺庙壁画总论、白居寺寺庙概述、白居寺寺庙壁画分论、图版及其说明、索引。
本书是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遗址的考古发掘专题报告。魏家窝铺遗址是迄今为止内蒙古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遗址。该遗址地处红山文化分布的腹心区域,南隔燕山山脉与华北平原向望,东北越科尔沁草原可达松嫩平原,对研究红山文化时期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社
《沙漠中的美术馆——敦煌莫高窟》(中英对照)选题是我社“敦煌外译传播工程”重点作品,已入选2024年度外文局重点外宣项目,国际传播意义显著。本书以时间为线索,精心筛选出敦煌石窟最为经典和极少开放的55个洞窟,系统介绍北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时代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发展,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深入解读莫高窟壁画、造像等艺
本书是济源市文物工作队所藏文物甄选精粹的基本资料。本书以时代为序,分石器时代、夏商时期、西周时期、东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七章,分别论述这批文物精粹。济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地下文物埋藏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济源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早在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与济源县文化馆
本书是一部全面探索诸葛亮文化的佳作。作者经多年实地考察,整合各地武侯祠庙一手资料及学术研究成果,对现存武侯祠庙的历史沿革、文物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并对祠庙中的匾额与楹联进行详细注释。书中配有300余幅相关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展现武侯墓祠的历史渊源、文物风貌,以及蕴含其中的匾联文化,助力读者深入理解诸葛亮文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许多独属于中华文明的发明和创造:木家具里的榫卯、夏日扇风的蒲扇、厨房里的蒸具和石臼、随风而动的风筝等。这些线索时刻提醒着我们,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器物和手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指
近现代中国的展示文化是艺术史学者王正华着力甚深的一大研究课题,本书即为其具体成果之展现。书中着眼于在清末民初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巨变中,出自传统的文物、艺术品或艺术实践,有着什么样的命运?如何被赋予民族文化遗产的新意义?又如何接轨世界,与中国作为一个立足于国际的现代民族国家相连结? 作者在立论上全然跳脱艺术品风格与形式的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