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及民国方志演剧史料研究以晋、冀、豫地区为例》是以“地方志收录演剧史料”为专门研究对象,首次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方志收录演剧史料的规律与成因做了分析,同时还对“礼乐与戏曲”、“诸艺杂陈”、“土客杂处”及“多元戏曲空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拓展了传统戏曲研究的范围,为揭示民间演剧的本质、规律及特征提供了新的思路。《清代
本书以民国时期戏曲文化领域中,最重要的文化现象及最重点的文化人物为主线,探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戏曲文化在新文化运动及世界化格局中,核心价值与文化身份的嬗变现象,以及戏曲文化转型过程中戏曲艺人在其中所承担的责任与所体现的价值。大致有七大内容:1、梨园文化与意识形态重建的互动与矛盾。2、文化转型的基调与名伶气质的耦合。3、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以文博馆收藏的七十一方梨园牌匾为主要研究对象,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是对牌匾的敬献时间、匾文、献匾人、书写人、牌匾自身所蕴含的价值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简要说明梨园牌匾的价值;第二章主要研究梨园行的管理机构,从明朝教坊司、清初的南府、景山、舁平署,到清中期的精忠庙、梨园馆,直至民国时期的
戏剧之美是如何成就的?让我们跟随妹尾河童先生来窥视一番吧。河童早年涉足舞美设计,作品多次获奖,声名远扬,如何让读者看懂舞台对他来说自然不在话下。在这里他先从旋转舞台入手,带领我们将舞台上下内外看个究竟,布景,灯光,道具,音响,服装,无一遗漏。不仅如此,走访那些热爱舞台并为之挥洒才情的人们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不亲眼看
本书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原则和方法探寻戏曲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发掘戏曲的精神蕴涵,把握戏曲的审美特性。教材立足于考察并描述戏曲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并总结、吸取艺术发生发展的规律,概括其特点,发掘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本书以宋元以来的南戏、杂剧、传奇,以及不同民族创造的声腔剧种为研究对象,戏曲孕育期的歌舞杂戏、
《当代中国话剧思考/中国国家话剧院艺术丛书》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话剧研讨会的多人论文集,根据《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主题论坛》上专家学者们的发言和研究成果,集结成稿,并作为相关项目上报文化部。全书收录了当代我国话剧界多位专家学者和评论家的论文著述,对当代中国话剧艺术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加强话剧创作的人民性,进一步提
《矛盾与制衡:戏剧表演的一种论述》是一本探讨戏剧表演艺术的专著。作者从“16个悖论”出发,对戏剧表演艺术悖论的实质、历史渊源和内在属性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从而帮助演员从理论上和实践、训练及表演中认识自我、进入角色,为自由演绎剧中人物奠定基础。
本书是现代戏剧理论家、京剧编导家齐如山的传世之作,书中详尽介绍了京剧艺术的形成、体制、行当、角色、名伶等,是关于京剧艺术的入门读物,曾产生较大影响。此版根据齐如山文集等整理,除技术性问题之外,保持原貌。另,在不存在版权问题的前提下,文前适当加少量有助于理解文字的插图。此书与下一种侧重于历史和伶人的书,恰成互补。
本书整合了京剧及篆刻两大国粹艺术与一体,选自西冷印社金石家林乾良先生所篆刻的戏印二百六十余枚,并配以文字讲述了所涉及剧目的故事梗概,戏剧情节,流派传承,精彩之处,并讲述了每枚印刻的创作过程中的立意、创作手法,所用何种字体,字形如何变迁等。本书既是篆刻鉴赏及京剧入门的普及图书,又是一部了解汉字演变及汉字形体美的鉴赏图书。
本书为艺术表演文集。从表演专业和女性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女人成为一名优秀女演员的经历和故事。作者JuliaVarley已经在欧丁剧院工作了三十多年,该笔记就是这位欧丁女演员与这家叫EugenioBarba的世界知名剧院公司合作所写的个人记录。书稿不仅含有丰富的表演知识、艺术理论,其可读性、趣味性也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