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青海西部以玉虛峰、玉珠峰为中心的道教核心区昆仑山段,青海东部道教诸山——土楼山、元朔山、五峰山、西元山、金娥山、武当山、北极山等的地理环境、人文场景、文化空间,对道士驻山、道教逐渐得势进行背景分析、追溯各道山的道教传统,并依据文献资料和文化实物、实证调查,从道教名山中普遍存在的道教文化、
本书遴选了经历过战争沉重创伤的五座和平城市--南京、考文垂、华沙、德累斯顿和广岛,挖掘城市背后的深刻和平内涵。南京作为中国第一座国际和平城市创建了聚焦积极和平的国际和平论坛;考文垂是英国和解城市的标杆;华沙致力于促进和解对话,形成了波兰内外共同的历史记忆;德累斯顿对德国战争经历的反思加强了国内与国际和解;广岛带动了日本
本书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延伸至北宋时期园林的发展、风格和这时期园林对后世园林的影响等,将园林的历史现实与政治、经济、文化巧妙有机融合,以园为纲,聊叙古今,旁征博引,用散文、诗、画的语言,讲述园林的创作和园林里的生活。
本书为苏州吴中区西山的古代掌故汇编,以古籍记载和民间流传的地名由来为主。主要有太湖七十二峰、天下第九洞、东村、石公山、可盘湾、瓦山、绮里马蹄桥、鹿饮泉、片牛山、鼋背山与鼋头山、思夫山、阴山渡口、双古樟、五女坟、水月坞无碍泉、明代抗倭义士英雄冢、堂里等地名的由来,以及大禹、苏轼、乾隆、徐太保、清代廉吏暴式昭等历史人物在西
本书是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策划的一部关于长城保护与长城文化传播的书籍。该书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长城民间传说,包括白台子的来历、媳妇楼的传说、“关门脸”的传说、义乌兵巧做桲椤叶饼、将军石等;第二部分是长城知识简介,讲述鲜为人知的长城故事,如简介明长城防御系统、明代的“夜不收”、空心敌台驻守军等;第三部
本书收录《申报》中有关平湖的新闻报道等,上起1873年,下讫1949年,内容涵盖平湖地方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涉及行政机构设置、政府人事更迭、军事及治安活动、经济发展情况、地方风俗变迁等各个方面,多层次、多视角地呈现出平湖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画卷。与地方档案、地方文史资料、地方志等相互补充,是研究近代平
本书内容包括引言,中国边疆研究成果产出与特征,中国边疆研究的知识体系,中国边疆研究学术队伍,中国边疆研究的学术机构分析,中国边疆研究的学术阵地分析,中国边疆研究经典文献分析,对中国边疆研究进展的总结与思考等。
本书介绍了福建省类型丰富的传统聚落,有沿海聚落与山区聚落,有海防聚落、查民聚落和沿海石厝聚落,有茶乡聚落、侨乡聚落、畲乡聚落和客家聚落,还有土楼聚落、土堡聚落和寨庐聚落,等等。其中把研究传统聚落的重点放在乡村聚落,包括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并对福建传统聚落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聚落的形成与演变,
本书阐述了湖南传统聚落的形成、发展、变迁及其特点。书中详细阐述了湖南聚落形成、历史变迁和民族文化的特点;分析了湖南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和住居模式的影响,以及目前现存传统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别对府城、县城、乡镇的城镇聚落形态进行了例证,重点归纳和分析了其格局形成及特点;对数量庞大的乡村聚落从聚落选址、形态特征、公共场所及
本书基于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对江西传统聚落的营建特征进行了概括,重建了江西古代城市体系的形成过程,对具有代表性的7座古代府县城市、39个传统村镇以及江西南部特有的明代村城群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传统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组成聚落的社群及其领袖、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和形成过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解读,以揭示江西传统聚落“百川并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