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是什么?导弹、原子弹!但这玩意儿美国有、苏联有,中国没有。于是在苏联人的秘密帮助下,中国十万大军秘密挺进戈壁滩,开创了中国一个导弹发射基地。《发射将军》写的正是新中国一个导弹基地司令员李福泽将军的传奇故事。战争年代,将军是林彪麾下的一名战将;和平时期,将军是发射场的指挥官。将军先后
都说飞天梦源于中国,但一个把飞天梦变成现实的不是中国人,而是苏联的加加林。杨利伟从上天到回家,只用了短短二十一个小时,但把杨利伟托举上天,却用了近半个世纪!《千古一梦——中国人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写的正是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到杨利伟上天近五十年的飞天历程。为创作此书,作者用了整整一年,从北京航天城到戈壁滩发射场,与专
一百年前,美国总统林肯遇刺,消息十二天后才传到伦敦;一百年后,美国总统的指令在三秒钟内便可下达连队,因为离地球三万六千公里的赤道上空有美国的同步通信卫星。截至1983年,全世界发射通信卫星一百余颗,却没有一颗是中国的;中国若想租用一个卫星转发器,一天需付租金三千七百三十美元!《远征三万六》写的正是西昌卫星基地发射中国一
中国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对生活在七十年代的中国人来说,应该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但对八零九零后的中国青年而言,恐怕就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了。《走出地球村》写的正是中国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如何上天的故事。作品不仅写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从地上到天上十二年的坎坷历程,也写了“文革”中航天专家们的悲惨命运以及如何顶着
美国知名诗人惠特曼说:“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然而在中国,写颂扬成功的书很多,写发射失败的书没有。《澳星风险发射》写的正是中国“长二捆”大型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基地发射“澳星”失败的故事。书中既写了中国火箭只冒烟不上天的真相,也写了美国“澳星”横空爆炸的秘密;既写了因失败而导致的国际诸多冲突,也写了因失败而
《飞向太空港》写的正是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书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山沟里携手合作的秘密与友情,也有中西方两种文明在发射场上的碰撞与冲突。作品纵横捭阖,张弛有致,大开大合,收放自如,充分展露了作者吞吐与消化大吨位题材的气魄与潜能。该书打破了中国几十年来写科技题材的传统的思维模式
1900年,世界科技成果博览会在美国费城举行。美国参展的是发报机,英国参展的是蒸汽机,中国参展的是一只挖耳勺和一双小脚女人的绣花鞋。及至20世纪80年代,还有美国人说,中国的火箭像小孩玩耍的鞭炮!而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美国人和法国人早就靠火箭发射挣得数以亿计的美元,中国的火箭却只能躺在冰冷的库房里望“洋”兴叹。面对风
第四章爱情故事 我已经采访到的这些事情,是无法写入宣传事迹材料里的,因为,它们不适合在各种报告会上宣讲。要想让这些真实的故事重见天日,只能通过写作文学作品才能实现。但又谈何容易,文学毕竟不是只有感动,它还需要很多东西支撑。要想让世人皆知,就必须写的好。深刻的思考,精密的构思,都是不可缺少的。直觉告诉我,手里现有
《远征国殇:滇缅抗战历史的追踪故事/不能忘却》一书集纳了作者近20年来对滇缅抗战历史的种种追踪所得。作者多年来以一个研究者、记者或文宣干部的身份不仅翻阅了大量史料,拜访同好,重走史迪威公路,采访过许多抗战老兵,还参与了国内、国际关涉此话题的多数重大活动,其中在有些活动中作者直接就是策划人或组织实施者。例如,关爱中国远征
地雷是一种家喻户晓的常规兵器,由于特有的杀伤性和长效性,战时可杀敌,战后也会误伤平民。随着冷战的结束,因雷患而引发的人道主义问题触动着人类的神经。 地雷问题究竟缘何而起、争论焦点;地雷行动有何举措、进展情况;消除雷患有何愿景、未来走势……应是人们了解当代世界军控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谭克明编*的《地雷有约》以翔实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