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浩如烟海,研读起来十分不便,于是就有人仿照儒家的《十三经》编起《释氏十三经》来,以期达到统领众经,提要勾玄的目的,这项工作大概在明季已见端倪。降及清代,同治年间吴坤修编有《新刊释氏十三经》一书,刊入到《半亩园丛书》中。稍俊的佛学大师杨文会,眼界更宽,他不仅修订了吴书,还进一步仿照儒家的《四书》创编出《释氏四书》
《学佛次第入门读本(插图本)》是依据《佛学入门手册》为底本,并吸取了佛陀教育基金会编写《佛学入门》的经验编写而成。内容包括:佛教的传播一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佛法传入中国、佛教的分宗、佛法总纲与佛法大意、五乘佛法、念佛法门、亲近善知识、初学佛的误区、佛教的社会价值等。为了让初学者明白修学佛法的次第,找到一个学佛深入提高的
本书收录了许多善的循环、美的故事,共分为三篇:生命的至情、生命的感言、生命的厚度。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般若经大部六百卷之一卷,文约而义精,喻为金中之刚,良有以也。六百卷文,汪洋浩瀚。而《金刚经集注》发挥般若要旨,既详且尽,又复旁通诸大乘经。其指导学者观照法门,不第禅宗之向上,净宗之一心,皆有所阐发而已。其尤具法眼,发前人所未发!
“禅”是一盏灯,你心光明时她备开,你心晦暗时她得来。你心越黑暗,她越明亮:她是你走入死胡同时突然出现的拐点……“易”是一种传承,就像接力赛,一棒一棒无穷尽地传递下去。易不是讲变的,是讲不变的;不是讲变化,而是讲传递。求传递之无尽,在中国文化中叫做“天长地久”……
噶举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重密宗,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授方法,曾融合噶当派教义。修习上,噶举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显密之分。显教大手印为修心法门,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别善恶美丑,以得禅定。密教大手印为修身法门,密宗大手印则以空乐双运为道,分实住太平印、空乐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大平印
《国学经典:百喻经》是一部以寓言方式譬喻佛教义理的通俗读物。该书篇幅短小,设喻诙谐,说理明晰。全书主体为九十八篇譬喻,每则譬喻先讲故事后说理。故事通俗生动,引人入胜。说理重在明晰佛法义理,使人读后皆有所悟。前后各有引言和偈颂,故合称“百喻”。《国学经典:百喻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曾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 《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昕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什么叫般若呢?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
全书用95%以上的篇幅,论述宋以后的佛教,尤其是禅宗,不是衰落,而是居高临下的全面渗透;它重铸了中华民族的人生哲学,丰富了知识阶层的理性思维,陶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观念。同样也指出“禅”的创造性翻译,以及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既得惠于庄、老,亦成就于庄、老;是庄、老的哲人之慧。修订本不仅做了大量的文字上的琢磨,而且在
作者判定,佛教传入中国,历经初传、兴起、鼎盛、渗透和复兴五个阶段,集两千年之英华,融中印文化于一体,重铸了中华民族的人生哲学,丰富了知识阶层的理性思维,陶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观念。20世纪,中华民族逢千古未有之变局,公羊学家乃至乾嘉遗老,公然为佛弟子而兼治佛学,适成思想界一股潮流,佛学也开始与科学理性联姻,成为一门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