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医师承学堂”系列之一,撰于1927年。宗柯琴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将《伤寒论》方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柴胡汤类等十二类,并将有关加减及变化方附入介绍。每一处方下大多详列适应证、禁忌证、方药作用、服用法、药后反应、预后等,并辨析和鉴别与此方配伍或作用近似的有关处方,有独特见解,较切实用。
《素问考》,金漥七朗撰,写于雕板稿纸上,每页十行,分装四册,第一册起《上古天真论》止《阴阳别论》,第二册起《灵兰秘典论》止《平人气象论》,第三册起《玉机真藏论》止《评热论》,第四册起《痹论》止《长刺节论》,第五册起《皮部论》止《解精微论》,每册第一篇题目下端有『温知社图书记』章。无七篇文论。书口下端雕有『集成堂藏
本书针对经络的特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分别介绍了经络的基本理论和八种简单实用的疏通经络法,并详细介绍了十四条经脉上重要穴位的主治、定位、取法及疏通方法,还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病症给出了以疏通经络为主的简单实用的治疗方法,是日常自我养生保健的实用宝典。
《黄帝内经(插图本)》为插图本。它由《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素问》所论述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
本书卷首总论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卷一至卷四以《伤寒论》病证为纲,对恶寒、发热、身痛、头痛、咽痛、烦躁等五十余种病证进行辩证论治。
本书着重叙述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血津液神、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
《人鏡經附錄全書》,又名《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簡稱《人鏡經》。八卷,附錄二卷,續錄二卷。原撰人不詳。明錢雷附錄,清初《一說明代,張氏生活時代跨越明末清初兩個時期,故存二說。》張俊英續錄。前七卷論十四經及任督、奇經八脈,分別聯繫五臟六腑,論述臟腑功能、病狀及治法方藥。卷八收錄正背側內形圖,背經、面經總圖士一部臟腑圖及
《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医林绳墨》原系方毅为便于后学习医者而撰写之讲稿,由其子方隅整理编辑,方穀复逐一校征而成。其医论多宗《内经》《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旨,旁及刘河间、张予和、李东垣、朱丹溪及后世著名医家学说,并参酌己见,加以阐发,论理既不拘于成说,也小泥古非今。各科病证,均首列医论,推论病源,剖析机理
《伤寒类证活人书: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共二十卷,为伤寒类著作。卷一至卷十一,以问答为体例,论述经络、切脉、表里、阴阳,剖析伤寒的各种相类证候:卷十二至卷十五,以方类证辨析《伤寒论》一百一十二方;卷十六至卷十八,采撷各家方论一百二十六首;卷十九至卷二十一,兼论妇人、小儿伤寒疮疹等杂方。全书学宗仲景,参合各家,首倡
《金匮方论衍义》是《金匮要略》的早期全注本。三卷。元·赵以德撰。撰年不详。此书不但注熏对《金匮》脉象的阐释和发挥,而且还从疾病辨证角度,强调病因与体质因素对病证的影响,对方论的阐发也很精辟独到。由于是注释《金匮要略》一家,故对后世《金匮要略》的注释产生了重要影响。清·周扬俊评介赵氏注本“理明学博,意周虑审”。该书撰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