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九章,内容包括: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小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行政等。
本书讨论了2016-2017年度一些重要的网络现象或网络议题,如“网络表达中的分歧与共识”“网络直播的兴起”“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引导”“单身社会的网络红娘”“反戒网暴力的网络参与”等。
本书以口述的形式,具体地把发生在社区里一桩桩一件件化解各种难题、真诚为百姓服务的真实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收集了《用力是称职,用心才是尽力》《基层党建中的活力》《技巧为宗旨服务》《依靠群众,鼓舞群众》等故事。
本选题研究的对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民生理论,也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通过系统阐述特色民生理论的思想渊源、实践基础、发展创新、基本内容、基本观点、现实指向等,探索当代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集中回答当代条件下
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研究的具体化与深化,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地域辽阔、文化丰富、民族众多的国家,社区研究更凸现了其重要性。社区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透析社会的重要方法,是沟通社会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桥梁。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西北少数民族乡村社区正面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其
本书将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号营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由生计教育、礼制教育、习俗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进行整体性考察,论述了这一教育体系得以建构并延续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提出了“文化襁褓”和“村社教育”概念,试图发现屯堡村落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和在城乡互动中实现转型发展与振兴的内生性资源。并从横向角度与泥河沟
本书选取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银达村作为“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的研究对象,不仅有意于发掘一个地处西部的传统村落“因文而名、因文而兴、因文而荣”的历史变迁,追寻乡村文化发展印迹、展现群众文化活动魅力,更有心于探究典型村落如何适应时代变革、坚守文化自信,揭示其何以实现经济社会与乡村文化协调共进,为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特别是乡村
本书以滇黔桂三省区6所大学的303名东盟留学生为研究样本,开展东盟留学生在华生活学习适应程度和就业创业意愿问卷调查与主题访谈。书中在归纳东盟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意愿总体特征的基础上,从东盟留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环境、东盟国家支持本国留学生在中国就业创业态度与政策、中国吸引东盟留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环境等方面分析影响其意愿形成的
如何评价政府绩效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本书以北京市为例,通过建立政策绩效评价模型,重点对北京市文化消费促进政策的绩效进行分析评价;该评价工具从政策质量、政策服务质量、政策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对北京市文化消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有效的评估,以此检验我们所制定的文化消费政策是否实现或达到了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和预期效果。
本书聚焦残疾人的教育、康复、出行、文化生活、婚姻、生命重建、贫困资助、家庭生活、心理困扰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广泛收集基层一线的助残志愿服务工作个案,采取案例回放、专家点评等方法,支持、指导广大助残志愿服务组织和助残志愿者骨干增强本领,为残疾人朋友提供更加专业、更加精准、更加温暖的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