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创刊,1896年被阿道夫·奥克斯以7万5千美金收购,《纽约时报》用一期期报道奠定了自己影响美国、影响世界的首席大报的地位。它记录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中几乎所有重大的事件,而记录这些事件的《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人则往往隐居幕后。 作者特立斯从1953年开始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余年。当他离开时报后,立刻就是回
《媒体大变局与传媒教育改革》内容简介:进入21世纪以来,高科技新媒体的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近几年来,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辟了移动互联网的全新时代,宣告了传统媒体时代、PC互联网时代的结束。在互联网颠覆式创新的冲击下,传媒产业也正经历着不可逆转的深刻变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苏联晚期媒介生态与体制》一书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闻自由化与苏共亡党关系研究”之研究成果,对苏联晚期执政生态、媒介生态、公开性、舆论多元化、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的制定与颁布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书中所包含的研究材料、主要见解、论述和结论等,有助于读者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全面了解苏
本书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重大事件多语种全媒体报道”项目成果之一,该项目是学校大力发展国际化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已成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也成为上外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已完成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报道、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报道、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报道、2014年美国中期选举报
本书第一篇是对世界新闻传播的宏观概述。第二至第七篇,以洲或者大区域为范围,首先用较少的文字概述了这个洲或者区域新闻传播的发展特点,然后从中选择代表性的国家,较为详尽地叙述和研究其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本书尝试在论述史实的过程中,呈现各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影响。本书自2002年出版,2007年再版,累
《华文传播与中国形象——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容涉及面广泛、全面,研究方法科学规范,收录了来自境内外华文传播学界专业学者的代表作品。全书围绕中国形象的多维理论探析、中国对外传播战略与策略、大国崛起中的中国形象、传播史与中国认同、两岸四地传媒与华夏文化认同、文化产业与国家形象、新媒体与中国形
本书让新入行的记者学会,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在跨越多个媒体平台——平面媒体、音频、视频以及在线媒体等——有效地呈现新闻故事。珍妮特?柯罗茨阐述了多媒体及跨媒体构思、组织、报道以及制作方法,以应用于现场报道和长篇特稿。书中介绍的方法不仅包括具体的技术操作,更注重故事讲述的原则,有助于记者培养思维模式,锻炼实操技能,以应对当下
记者可能在说谎?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他们是决定我们听什么、看什么、买什么的那群人!新闻报道也会撒谎吗?哪些事情才能成为新闻?电视台里的制作人是做什么的?电视广告为什么能够诱发人们的购买欲?……研究媒体理论与行为的新闻传播学属于历史较短的现代新生学问。虽然历史较短,却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那么,媒体的影响力到底来自何处
《调查性报道》主要内容包括: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如何与司法机关打交道、暗访的界限与风险、记者为什么会上当、美人赠你蒙汗药、戴着面具的线人、当警察来查验证件等。
本书立足于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困境,探寻大众传媒在构建法治中的角色。截取新闻评论作为观察视角,分析其在构建法治认同中的作用机制和表现。全书共分七章,包括法治认同概述、法治新闻评论现状分析、新闻评论与法治认同的关系、新闻评论构建法治认同的基础、新闻评论对法治认同的阐释路径。全书基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哈贝马斯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