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由北京大学杨哲峰教授选编,杨哲峰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开设有《中国历史文选》《汉至清历史文献》等课程,著有《中国古代酒具》(合著)等著作,发表有《东汉时期的“追尊陵”》收录有关汉唐陶瓷考古研究的论文21篇。书稿立足于经科学发掘的汉唐陶瓷考古材料,对战国秦汉时期南北方物质文化交流、低温釉陶
《青铜器与金文》集刊目前已到第八辑,收录学界关于青铜器器物以及铭文的相关研究论文,兼及学术史与述评,文章质量较高,代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前沿。该书分为三个板块,包括金文与殷周史、青铜器及相关考古学研究、汉镜铭文研究,共收录了17篇文章。作者中不乏以研究青铜器和金文而享誉学界的学者。该书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方方面面
秦汉栎阳城是战国时期秦献公、孝公时期的都城,也是秦末汉初塞王司马欣、汉王刘邦的都城,更是都于长安之前的汉王朝第一座都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2012年以来持续开展栎阳城考古工作所获成果报告的第一本,在全面整理秦汉栎阳城2012~2018
本书是对哲蚌寺壁画保护修复工作全面系统的总结,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壁画的保护修复过程,而且以哲蚌寺壁画起甲病害为对象,分析其主要病害原因及其表面所用胶结材料,研究适合修复西藏起甲壁画所用的材料及工艺,对于西藏起甲壁画机理及其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的研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对西藏壁画病害的修复治理亦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对于保
《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4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天水古称“秦州”,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交通要道和商贸重镇,也是外来佛教较早传入中国内陆的地区之一,境内的石窟寺开凿和营建绵延千年不断,主要集中于北朝、唐宋和明清三个历史时期,迄今为止,在域内秦岭山区和渭河谷地仍保存有大小石窟30余处,是中国西北古代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BR》本书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较全面、系统地
宋朝尚古学者热衷于金石古器物及其拓片的收藏、鉴赏和著述,形成了集中体现宋朝崇古之风的金石学,深远地影响了当世及后世中国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如古文字学、书法、绘画、风俗和生活方式。本书以跨学科的方法探究宋朝尚古学者的金石学著述、士大夫的好古生活方式、朝廷仿古礼乐器的铸造以及民间仿古器的普及,再现了崇古之风熏染之下宋朝社会
中国的石窟艺术博大精深,是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为深入挖掘中国石窟的丰厚内涵、系统阐释中国石窟艺术的历史文脉,本书以24讲的形式将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四川、浙江等地的精华石窟及石窟群娓娓道来,内容包括各地石窟概况、开凿背景、延续年代,以及对代表性洞窟艺术成就的具体分析等。作者以其晓畅的语言将时空的变化与中国石窟艺术风
本书为“聊城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围绕蔡先金教授主持的“中华简帛文学文献集成及综合研究”开展的系列研究工作之一,通过对西北简帛出土遗址作阶段性的知识考古学的田野考察,寻找我们的学术根基,旨在考察与了解“丝绸之路上的简帛书写”之状况,增强对简帛发现的现场感,以更加直观、真切地了解和体验简帛内容的性质及其形成过程。
本书为“聊城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围绕蔡先金教授主持的“中华简帛文学文献集成及综合研究”开展的系列研究工作之一,对“丝绸之路”作阶段性的简帛文化地理和知识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旨在考察与了解“丝绸之路上的简帛书写”之状况,增强对简帛发现的现场感,以更加直观、真切地了解和体验简帛内容的性质及其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