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结构是国家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后发技术追赶这一特定语境下,国内结构具体反映为政治精英作为由众多个体以及不同派系组成的群体的内部关系,以及政治精英作为独立行为体与直接参与工业化并对其有巨大影响的劳工群体之间的关系,两者共同决定后发国家各项技术能力培育政策的时间视野和执行效果。本书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
《区域国别学人访谈》以“区域国别之我见”为主题,由《南大区域国别研究简讯》编辑部以访谈方式,邀请区域国别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围绕区域国别学的焦点议题、不同领域的主要成就和问题进行归纳、梳理,以展现中国区域国别学的整体发展图景与最新动向。本书收录了十余篇对国内区域国别学领域的著名学者的专访,内容包括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发展与
本书基于联合国大会三个主要议题领域的1104个决议,通过系统考察1991—2019年中国与东盟十国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情况,分别从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维度深入剖析影响投票立场异同的因素,为提高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国际事务立场的一致性、增进中国与东盟关系等方面提出学术建议。该书共分为六章,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资料翔实,有助于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一、广西的山山水水印下了胡志明主席传播友谊的足迹,给广西人民带来了许多美好幸福的回忆。二、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一批越南学校陆续搬迁到中国广西办学。这些学校的历史见证了中越两国人民在那段特定的岁月中的深厚情谊。三、在越南抗法、抗美战争中,中国的医院开始收治越南伤病员,这些伤病员经过医治后重
《区域国别学年鉴》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高盟)主办,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和黑龙江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承办,旨在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中国区域国别学发展的大事、新事和要事,汇集100余家高校区域国别学建设成果,主要
习近平主席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强调,运用法治手段开展国际斗争。法治是文武之道,更是治国之道。世界外交实践屡屡证明,一味强行地搞政治外交、意识形态外交,在国际关系中会时常处于被动地位,这与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民主法治化的大趋势背道而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注入法治力量。“法治外交”是本书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所谓法治外交,
大国竞争管控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意义重大的国际安全议题,关系到国际体系秩序的稳定有序。历史上,霸权国与崛起国之间曾多次因竞争失控而爆发剧烈冲突,双方似乎被无形的“修昔底德陷阱”所支配,难以实现有效的战略协调。一战前英德走向全面对抗的历史是其中的经典案例,对于深度挖掘探寻大国竞争失控的根源具有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作为英德矛盾
本书分为十章,主要内容包括:合众与分裂;血泪新大陆;五分之三人;空头选票;美国谎言梦;阴影女神;暴力巨人;嗜血货币;“规则”盗贼、打压锁死。
道义现实主义是由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提出的国际关系理论,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相结合,把关注点放在决策者层面,以大国的领导(包括国际领导、政治领导、领导力等)为核心变量解释国际格局、国际规范和国际秩序的变化,挑战了传统现实主义对物质力量的过度强调。该理论最早形成于2011年出版的英文著作AncientChi
新时期中国国际关系学学科发展应立足于现代中国的现实需求,坚持和发展具有民族性、自主性、原创性的概念、理论和学术体系,在增进中外相互理解融通,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实践中,塑造强大的话语能力和话语体系。本书在梳理和评析国际关系学学科发展史、理论知识体系和外交实践基础上,对新时期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三大体系建设方向展开全方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