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近年来作者在西夏文献学领域研究成果的汇编。书稿含中、英两种文字,融汇中原传统和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涉及西夏政治史和文学史的考辨、西夏儒家文献和宗教文献的解读,以及对国内外本领域成果的评介。作者在研究中强调西夏原始文献与中原传统文献的互证,希望以此来见证历史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同时探讨西夏文献的解读方式,希望
本书以乙种《女真译语》为研究对象,由明代四夷馆中女真馆所纂,也称四夷馆《女真译语》,内容分“杂字”和“来文”两部分。“杂字”为女真语和汉语对译词汇集,包括每个词的汉字对音、女真文及汉义;“来文”则移录当时进贡的女真文和汉文表文。本书“杂字”以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藏明抄本为底本,以日本东洋文库藏明抄本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善藏明
本书是对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两地的拉祜族、蒙古族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作者对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本民族语、国家通用语、其他少数民族语、外语等语言和文字的使用情况、语言能力和代际传承、媒体语言和社会用字等进行了田野调查,对语言能力进行了测试,结合国家与地方法律法规,对语言使用状做了描写。
本书稿是北京大学巴特尔教授的蒙古语语义应用研究专著。本书稿基于用蒙古语沟通时语义所发挥的作用,旨在提高蒙古语语义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中所发挥的作用,阐明了蒙古语语义的应用。书稿分8章系统论述了蒙古语语音、词汇、句法的语义学基本问题,对蒙古语的语义从应用研究角度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和深入研究,对蒙古语语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稿收录《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刊发的有关汉藏文献翻译的研究成果22篇,涉及汉藏文献翻译历史、译文内容分析、作品译介、翻译特点以及翻译理论与方法探讨等内容。汉藏文献翻译始于吐蕃时期,可谓历史源远流长。汉藏译介文献规模宏大,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汉藏文献翻译历史,探讨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事实,进一
蒙语和汉语隶属不同的语系,两者句子的语序有很大不同,汉语简单陈述句是SVO,而蒙语简单陈述句是SOV。鉴于此,需要探讨蒙语和汉语间的句内转换是否也会存在转换代价。如果存在转换代价,那么转换代价源于哪个加工过程。是否也存在转换代价的非对称效应。若发现了非对称效应,那么非对称效应背后的机制又是什么。本书以蒙汉双语者为研究对
尔苏语为生活在“藏羌彝走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甘洛、越西等地的尔苏藏族使用的一种藏缅语族羌语支语言,有尔苏、多续和里汝等三个方言。本书以越西县保安藏族乡的相关村落为调查点,语料采集工作由作者攻读博士学位和承担“语保工程”专项任务期间完成,涉及十余位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发音人。本书包括导论、语音、词汇、分类词表、语法和
经过与汉语的长期接触过程,现代蒙古语口语中出现了形式多样的被“借来”的汉语语言要素。其中以汉语和蒙古语词缀(或轻动词)组合而成的蒙汉双语动词的结构呈现出了结构灵活多样的特点。《语言接触视角下的蒙汉双语动词结构研究》主要结合接触语言学理论,总结出了蒙汉双语动词的三种构成方法及每一中方法在选词(汉语)、构成、使用率等方面的
《蒙古语网络媒体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是一部研究蒙古语网络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学术专著。本书通过调查分析全国各类蒙古语网站,结合目前的相关研究及蒙古语网络用户调查,阐述了蒙古语网络媒体发展的脉络、现状、趋势、特点、影响、信息交流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叙述了蒙古语网络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本书具有较高的新闻传播学和社会文化
黔东苗语使用现状及其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