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风景园林和生态 学交叉研究为基础,以澳门 半岛和离岛30.87km的范围 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 2001年和2017年两期土地 利用、绿色空间的时空变化 及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结果 表明,城市土地的扩张并没 有带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 同步提高,现有的土地和绿 色空间利用模式亟待优化和 改善。
本书基于服务可达性角度对城市公园绿地布局规划进行研究,梳理公园发展的历史脉络,借鉴国内外建设经验,总结出影响公园绿地服务水平的因素,从公园绿地服务供给质量、服务可达性及居民满意度等三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方法,以徐州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和扬州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两个案例为实践对象,进行了公园绿地服务水平的评价研究,针对两个城市公
当前,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对村镇土地空间和自然资源需求的增长与村镇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村镇绿地系统规划作为村镇发展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协调着村镇和自然,并服务于人类,保障着村镇的健康发展,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村镇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质量。目前我国村镇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方法相对滞后,
本书全面探讨了绿道在城市规划与交通设计中的角色,强调其在促进可持续交通和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通过理论探讨、实际案例和设计原则的介绍,为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环境设计者以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了系统的指导,以实现城市绿道系统与交通网络的协调发展。本书旨在推动城市规划和交通设计的整合,为建设更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提
本书内容系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为例,自2005年至2022年持续开展的微环境效益相关的持续性、系统性研究成果。研究通过阐释城市绿地区域微环境效应因子的时间、空间分异特征及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分异特征与公园绿地山水格局、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特征的相关关系,从而为既有城市绿地的高效管理、运营,以及增量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及建
绿色基础设施(GI)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进入新世纪尤其十八大以来,城市GI建设的增量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产品价值的提升,对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围绕"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全书共10个章节,分为理论篇和实证篇。理论篇阐述了GI的理念、概念与内涵,
本书基于当前国家公园城市建设的现实需求,系统阐述了公园城市的基本内涵及绿地规划的内容,介绍了国内外公园城市的建设经验和实践探索。提出公园城市绿地规划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围绕公园城市建设进行了专项规划研究,包括公园、道路、居住区、广场、湿地的规划设计,也分析了城市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和程序。
本书主要阐述了绿道对于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公园城市导向下的绿道发展模式与策略,以期在公园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绿道的积极作用。本书首先从国内外绿道与城市绿地空间系统的互动发展入手进行比较,总结绿道发展的两个维度;其次,选取国内公园城市与绿道建设协同发展的三个代表性城市进行研究;再次,基于对作者团队多年来不同规模、类型
本书选取与人们日常生活、游憩关系较为密切的3类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包括景观生态林、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居住区绿地,分析绿地内外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绿地内外PM2.5化学组成差异以及绿地群落结构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削减率之间的关系,以期探讨绿地大气颗粒物自身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功能型城市绿地对大气颗粒物的调控作
为提升品质、完善功能、培育特色、增强活力,既有城市需要有延续性的更新,这就需要找准问题,选择适用的方法和应对策略。本书在丰富的实践案例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城市更新的绿色指引,内容包括研究背景、设计理论、实施路径、模式语言和场景指引,涵盖历史古城区、既有旧城区、城乡接合区、城市发展新区的城市更新,以及单体建筑或建筑群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