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收录了嘎顿慈城坚赞所著的《学习次第概述》《正见要义注释》《俱舍概要注释》《三戒学要义》4部,内容涉及逻辑哲学、学习次第、正见要义、藏文文法、天文历算等藏族古代传统经典学说。该丛书的出版对藏文古籍善本中孤本、散本的抢救及保护具有积极意义。本册是第51-54卷。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属于百科全书式著作,尤以其科学技术价值闻名于世。该书在国际上亦受重视,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具有世界性影响。本次整理出版以清嘉庆十年张海鹏照旷阁刻《学津讨原》本为底本,该本内容完整,刊刻精良。整理者对原文进行
王舟瑶(1858—1925),浙江黄岩(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人,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和藏书家,收藏、整理台州遗书甚富。本书稿影印收录的,为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博物馆藏重点文献“王舟瑶稿本文献”,内容包括日记、诗文集、著述稿本等。王氏以藏书知名,并有大量高水平著作,如所撰《论语人名考》《中国学术史》等学术著作和《永乐大典
自2015年以来,中国编辑学会每届学术年会均举办主题论坛征文活动,本书系中国编辑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征文获奖作品集。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29篇,合计59篇,约55万字。这些作品聚焦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编辑核心能力构建、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既导向正确
《梦溪笔谈》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内容之广博,义理之明晰,考据之精微、文辞之优美而广为流传,尤其以其在科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不仅经受住了千年间无数读者与研究者的考验,而且灼灼光辉历久而弥新。《梦溪笔谈》还记录了沈括自己的许多创见——改进浑仪、漏刻、圭表等天文仪器;找出准确测定极星位置的方法;详细记录并描述陨石特征
本书是“交往?交流?交融”丛书之一,书稿从“语言接触”和“文化交融”的角度,对广西的壮族、汉族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生活等进行考察,展示广西地区壮族、汉族在和谐的语言交流和社会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了和谐的社会生活,以及两个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语言相通、民心相通,结下的深厚友谊。同时,书稿中还对壮族、汉族群语言接触所产生的影响进行
杨践形,字中一,近代著名学人,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尤精于医道,晚年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特约馆员。著有《指道真诠》一书,是他在医药养生学方面的代表作。书中以丹经内容为主,密切联系中医学术,参考和阐发丹经中的有关理论,并设专章阐述了医史和中医理论中的疑难和渗误,繁征博引,义例谨严,不偏一家言。著作集收录杨践行著作近十种,包括《
导读人说《容斋随笔》是作者洪迈的读书笔记。其所以称为随笔,原是作者“谦言随笔录之”的意思。全书撰写前后持续了四十余年,可称其代表之作,也是至今为止众人瞩目、评价极高的一部大书。导读人通过阅读《容斋随笔》认为作者虽无意为诗人骚客,但绝对是一位诗词修养深厚的鉴赏家、诗评家,且往往目光超拔、品味卓然。是一部魅力无穷、旷古不衰
“大学城新论·名家讲座”作为深圳大学城管理办公室创设的高端学术文化传播平台,承担了将深圳大学城内的前沿学术文化向城市辐射的职能。多年以来,众多的学术名家做客“大学城新论·名家讲座”,数万名读者在此了解到当代各学科领域的新思想和新前沿,在交流碰撞中不断擦出新的思想火花。本辑为《深圳·大学城新论·名家讲座》系列的第六辑,本
清代學者中不乏博學的大家,但是像陳澧這樣在多個層面都做出第一流成績的,恐怕也不多見。梁啓超、錢穆在各自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都對其作出高度評價。中山大學教授黄國聲主編的《陳澧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於2008年,參與整理者包括當代著名語言學家麥耘、著名詩人學者陳永正等,至今仍是最全面也最精善的陳澧著述集。初版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