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拟与会学者的论文75篇,内容涉及甲骨、金文、简牍帛书、古玺印、碑刻、敦煌文书等方面的文献梳理、字词考释,以及传世古书校读、名物新证等研究,涵盖考古、历史、地理、古文字、古文献、音韵训诂等多个学科门类,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便于研究者接触学术界的研究前沿,促使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本书以不同于普通考古发掘报告的形式,首次系统公开发表了经过数年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发现,认知的大兴安岭山林深处的彩绘岩画,大致勾勒出旧石器晚期兴安岭地区原住民的社会文化。这本新著以全面介绍数年来兴安岭地区彩绘岩画的收获引起读者的兴趣,进而引导读者仔细探寻、不断取得对旧石器晚期兴安岭地区原住民生活的认识。全书共分八大章
本书以学术科普的笔触,介绍旧石器时代的基本概念和古人类生存、演化及旧石器时代文化、技术发展脉络;以具体案例介绍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方法、理念和研究成果;描述国内主要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内涵和文化、遗产价值;记述从事古人类学研究的知名中外学者的建树和励志故事。
巫山江东嘴墓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是一处以汉代墓葬为主,包括两晋时期墓葬的墓地。本书以江东嘴墓地1998~2004年先后五次发掘的102座墓葬为研究内容,将江东嘴墓地的墓葬分为五期,各期年代分别相当于西汉中期、西汉晚期、新莽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两晋时期。江东嘴墓地出土器物的演变序列较为完整,为建立峡江地区汉晋墓
战国秦汉时期武陵境内的窖藏十分丰富,所出多为铜器,器类涉及錞于、扁钟、钲、洗、鍪、釜等,其出现与山川祭祀有关,背后的人群很可能为当地的蛮夷。其总体变化呈现为:战国中晚期出现、战国晚期至西汉阶段发展、东汉早期几乎不见、东汉中晚期兴盛、之后急剧衰落和消亡;窖藏器物由乐(响)器、到乐(响)器与生活日用器的构成转变;分布则为各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彩绘符号陶片;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鲵鱼纹彩陶瓶;红陶人面像;旋纹尖底彩陶瓶;圆圈网格纹鸟形彩陶壶;变体神人纹彩陶瓮;镶骨珠骨簪;折线纹桶状彩陶杯等。
本书将2024年间向社会发布过的近20项成果汇集成册,主题涵盖夏文化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夏商周)、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沉船考古、城市考古等。
本书是中国古兵器研究开山之作,分别从石兵、铜兵和铁兵三个类别,自先秦时期到明清时代,讲述中国古代王朝的兵器变革。在本书中,作者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并辅以百余幅图片,以立体的面貌呈现了古代王朝兵器的样貌,展现出中国古兵器史的演变历程。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古代兵家思想变化、社会生产规模,进而还原出古代生产生活以及军
本书书分为“方寸绘诗唐”“咫尺显万象”“万里共朝晖”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介绍唐代诗歌繁荣和窑业创新,长沙窑开创彩绘诗文,另类呈现“诗的唐朝”;第二单元表现长沙窑瓷器诗文包罗社会万象,通过民俗风情、教育观念、酒文化和爱情婚恋四个方面来阐释唐代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思想;第三单元展现长沙窑瓷器行销遍天下,从商品经济、市民文
2013年起,江苏省开展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项目,该项目经过无锡惠山区、滨湖区、江阴市等地,共发现江阴东江头遗址、惠山区三婆婆坟墓群、惠山区周忱祠遗址、滨湖区杨家遗址等4处遗址(墓葬)。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下,根据“既有利于工程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指导思想,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无锡市文化遗产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