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书作者将《周易》进行系统化、结构化解读。首次从金文源头文字开始考究《周易》本义,按原文篇章对各篇章进行深入研读,发掘主题。本书作者在对原文篇章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认为周易本为家书,而非占卜之术。
道教在明代(1368—1644)发展演绎出的种种精彩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作为道教祖典的《老子》诠释在明代也进入新阶段,出现新现象。以诗文为基础的文学、以疏述为主的注解、以语录专论为基础的阐释形成其基本文献资源。书稿以个案的整理与研究为基础,从目前可知160余家明代《老子》学者中择取了诸如朱元璋、宋濂、沈一贯、湛若水、
《道德经》是老子对自然万物,对人生、社会等方面进行观察后所做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他的自然观和人生观。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是现存最久的《道德经》完整抄本,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本书将帛书版《道德经》与传世本《道德经》并行排版,对照解读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的甲、乙两本,西汉河上
《国际儒学论丛》愿意为儒学研究与国际交流尽绵薄之力。本辑刊的宗旨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对待学术争鸣的态度是“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儒学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也将在国际化的百家争鸣中创新发展。本刊期待您的创新观点,愿意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为儒学发展增加活力做出贡献。
本书为《庄子集成》之一种。清吴世尚撰,凡十二卷。内篇七篇,凡三卷;外篇十五篇,凡六卷;杂篇依苏轼说,删《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四篇,合《列御寇》于《寓言》篇,为六篇,凡三卷。吴氏评注《庄子》,旨在揭示庄子之“道”与孔子之“道”不异,尤其是“庄子之学所见极高,其尊信孔子亦在千古诸儒未开口之前”之奥秘。其对《庄子》
在《老子》一书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军事思想,通过对《老子》中与军事相关的三十一章文字的系统分析、归纳,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论述战争之道的,它主要体现老子对待战争的态度;一类是老子专门论述用兵之术的;一类是对为将者的素质提出的具体要求。老子的上述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战争之道
本书采用分段的方式,首先以帛书《老子》为底本,综合各本校正文本,在保存帛书风格的基础上,择善而从;次以校后注或校中注的方式,对各版本加以说明,分析古今注释之异同;最后分章简析,着重剖析《老子》的哲学思想,从微观上揭示思想内容,从宏观上把握精神基调。为方便读者阅读,作者在书末另附帛书《老子》校正文与简译文对照。
本书以儒家伦理为视角,以新加坡、马来西亚(简称“新马”)为中心,以华社、华商、文士、华校、华教、政府为对象,全面而又系统地研究了从明末至新加坡取消儒家伦理课程当年近四百年时间里,儒家伦理在新马两地弘传的历史背景、阶层群体、载体、方式、途径、效果、价值观念、本土化特征及传播规律等。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儒家伦理在新马两地弘传
本书是由硕士论文整理而成。本书以明代《四书》学的发展为切入点,采用问题分析法,通过田野调查及大量的文献考察,对北方王门第四代弟子鹿善继的学行思想进行了重新梳理与分析,以期以小见大,把握明末清初理学发展的时代脉搏,进行思想史与学术史的互相印证。本书特别对北方王门与鹿善继进行了学术史上的再定位,确认其思想以心为体,以真为仁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