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年谱流传至今较为可观,宋元以降,朱熹年谱所作甚多。自朱熹逝后,即有门人李方子编纂的《紫阳朱文公年谱》三卷广行于世,屡经翻刻。《紫阳年谱》之外,还有袁仲晦所撰的《朱子年谱》,蔡模的《朱文公年谱大略》与王柏的《朱子系年录》等,大多已亡佚,或不可考。宋谱之中,影响最广者属《紫阳年谱》,后世朱谱多以此本增删益损。至于元代时
朱熹是中国古代儒学的核心代表,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书稿收入朱子学相关研究论文20多篇,由朱子学研究、朱子后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海外朱子学研究、儒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五个板块构成。书稿以海内外朱子学研究为主要内容,并扩张及宋明理学、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书稿阐述了朱子学的形成、特点,朱子学与儒学、理学、闽学
本书分为三部分——“上编诠解汇纂”:卷一二《铭》校订、卷二《西铭》诠解、卷三《东铭》诠解;“下编评述汇纂”:卷四二《铭》统论、卷五《西铭》评述、卷六《东铭》诠评;“附录”又收录了:一、本书所涉学人文献概略、二、本书所采文献底本名目、三、1949年以来张载二《铭》研究论文要目。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见于刊物等平台文章的合集,分为儒学复兴篇和乡土重建篇,体现了作者一贯的研究和思考。作者认为,儒学本是一个极高明而道中庸之系统,“极高明”表其形而上学性,“道中庸”表其乡土性。因此,儒学复兴不只是一个抽象之文化建设问题,必极于形而上学;乡土重建亦不只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必至于宗法之修复与整合。宗法之修复与
本书是作者近二十年研究周敦颐及其文集的论文汇编。大体包括三方面:一是周子的生平与著作,主要关乎周子生平事迹与诗文汇集的由来及若干考辨;二是周子宗族的迁徙和周子与四川的关系,涉及周子宗族在宋元明时期的迁徙及相关问题考述,周子与北宋蜀地学者的交往和南宋蜀地学者对周子“理学开山”地位的建构;三是历代周子文集的版本、价值,从南
《简读朱熹》一书匠心独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元立体的朱熹。本书在肯定朱熹理学宗师这一历史定位的基础上,浓墨重彩地介绍了他的经济思想、教育思想、科技思想,以及朱熹思想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内容详赡,为了解和重新认识朱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简读陆九渊》一书对陆九渊生平履历和学术思想作了全方位的阐述。他不但讲学布道,奖掖后进,对佛教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创立心学,强调精神的作用,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抗衡。陆九渊既坚持儒学的真精神,又面向生活、面向生命,提出了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和智慧。
朱熹传记。讲述了朱熹作为理学宗师的不凡的一生。结合朱熹所生活的时代,分析了其生平与家世、学问与思想等,让读者领略一个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人格相交织的东方文化圣哲的不凡风采。
本书主要对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经学与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首先,书中详细论述了苏轼的“经学三书”,分别是《书传》、《易传》和《论语说》。这些作品展示了苏轼在经学领域的深厚造诣和高超见解,对于后世经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苏轼在海南的文学创作,探讨了他在这段时间内的创作背景、思想情感以及作品风
《直讲李先生文集》,北宋李觏撰。 李觏研极经术,潜心著书,尤为关注经世济民、明体达用之学。生前自编文集《退居类稿》、《皇祐续稿》等,但原本皆已散失,今日所见李觏最早的文集是明代成化年间左赞编刻的《直讲李先生文集》,凡三十七卷并外集三卷、年谱一卷。一九八一年,由王国轩先生校点、中华书局出版的《李觏集》,即采用《四部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