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亭卢真人广胎息经》(简称《广胎息经》)是非常典型的医学指导和内丹类著作,明代开始即引起重视,为医家和内丹家所关注。近代以来,萧天石在中国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发现抄录《广胎息经》而独立成书的几个节抄本,且署为傅山抄纂(暂统称为“傅山本”),由此引起新一轮关注。依托“傅山”的大名和萧天石《道藏精华》的刊布,“傅山本”
洞霄宫是杭州历史上的著名建筑,其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兴衰与政治联系极为紧密,是我们研究相关历史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其创始早在汉武帝时期,唐高宗时期奉敕建天柱观,后历经五代、宋、元各朝的不断扩建,洞霄宫的规模和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日益提升。元末,洞霄宫毁于兵火,明代重修后,清乾隆年间再次毁于兵火。书稿虽然以杭州洞霄
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古今中外大家为对象,着重撷取与体现其思想精要。丛书作者皆为各领域学术前沿学者,他们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短短十余万字,清晰简练阐述中外大家生平、思想,让读者快速读懂大家。丛书内容编排、装帧设计到纸张选择、印刷力争精益求精,成就视觉欣赏与阅读体验于一体的大众读物。 《简读陈抟》讲述了北宋道家
本书共分六个部分,分别从“与时俱进”“文化传承”“自身建设”“创新发展”“时代价值”“全球视野”等角度思考道教的定位、建设和价值。是作者近年来的思考的集合。其中,前面四个章节,建立在“当代道教研究”丛书的基础之上,讨论了道教的中国化之路,道教的自然和生态伦理、道教人才及道风建设,以及宫观管理和戒律建设。后两个章节,主要
《丹道法诀二十讲》,是胡孚琛教授在钱学森领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长达18年的调查研究后的成果之一,继胡孚琛先生《道学通论·丹道篇》自1999年问世后回答读者提问而陆续写成的讲稿,原书十二讲,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了《丹道法诀十二讲》。该书是作者一生中最耗费精力的三本学术著作之一。中国道学文化的丹道法诀,
“古灵宝经”是指敦煌本《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一批早期道教灵宝经典,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道教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本书为专题研究,共分八章。前五章从文本研究入手,通过详细解读,对古灵宝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更加专门深入的研究;第六、七章探讨了古灵宝经的分类法和研究方法问题,认为小林正美和刘屹的研究存在重大缺陷和局限性;第八章
本书详细叙述了这座城隍庙的来历,例如曾作为戚继光总兵行辕的历史,以及各朝各代的景观变更、城隍名号的修改等等。书中也讲述了知名典故、庙宇建筑的来历等等,历史传说,名人轶事,神话故事信手拈来,富有趣味性。有助于读者了解这座庙宇的历史,体会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文化的深厚韵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汤一介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纵观中国历史,道家对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医药卫生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道教逐渐走向成熟、定型的时
本项目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宋代道教对中国传统法哲学的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22XJA730002)”的研究成果。我国法律发展到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阶段,甚至具有一些近代法理特征。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宋代道教的兴盛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本书所探讨的就是这一逻辑关系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本书从法的目的、法的价值入手
元皇派信奉二郎神。此二郎神非杨戬,而是东晋时的蜀国人赵昱。传说他曾在隋朝时做过四川嘉州刺使,因为治水有功,被百姓爱戴。因排行老二,于是人们在灌口供奉他,称他为二郎神。在宋代,他被封为川主,受到后世信仰。此即为元皇派信仰之由来。本书考查了元皇派的概念,根据田野调查,归纳了元皇派信仰在仁寿的分布情况,并以道缘堂为例进行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