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六章并一书影附录:一,鉴定法总论,归纳版本鉴定为直观法与理攻法;二,历代版刻字体之研究,尝试将历代各地版刻之书风与特征做细致分析;三,历代版刻版式之研究,从统计数据,展示历代版式演进情况;四,历代古书纸墨之研究,结合文献与实物,对历代古书纸墨的种类与鉴别做科学描述;五,历代写刻书籍之避讳研究,以历代避讳法令及其
我国西南地区及邻近东南亚国家的各种类汉字古籍文献,是长期以来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语言互动、文字互鉴、文化交流的忠实记录。本书主要立足于西南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的民族古籍及其借音汉字(民族文字构形中用以表音的部分)、明清各种《华夷译语》及其汉字对音等资料,对相关文献文本做了梳理、校勘及史料勾稽等工作。本书提出的“广义汉字文化圈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的先秦、秦汉简帛文献的出土,为古书校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原始材料,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勘,成为阅读和整理古书的有效方法。本书即以出土简帛文献为主,结合传世文献,研究古书(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误字、衍文(脱文)、用字习惯等现象,以大量的例证,来证明衍文、脱文及误字等问题是有例可循的,并在
本书第一版书名《图书馆业务工作相关标准规范概览》,于2019年1月正式出版。此次是该书出版5年后的修订版。从标准化工作的生命周期来看,五年一般是一项标准自发布实施、到复审修订的工作周期。五年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多项政策发布实施,图书馆界各项工作持续积极发展,图书馆相关的标准研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次修订,一方面在对
本书是一本探讨图书馆学各重要领域发展的论文集。书中涉及的主题包括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理论、图书馆自动化与数字化、情报服务以及计算机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等。
本书秉承刊物一贯宗旨,分藏书追怀、书届人物、文津茶座、天禄寻踪、版本讲座、书海披沙、缥缃闲话、海外书情、书林钩沉、馆藏故事等栏目,收录有关藏书知识、藏书家访谈、藏书家遗迹寻踪等方面的文章,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聚焦藏书文化领域,讲述古今藏书家故事、藏书楼兴衰、珍稀古籍流传,剖析藏书背后的文化情怀、学术追求,为古籍保护、文
本书涉及中国古籍的生产材料与生产方法、古籍的装帧形式、有关古籍版本的类型称谓与辨伪、历法、科举、教育、印刷术等涉及古代图书的方方面面;又对一般刻本书、活字印本书及抄本的具体鉴定做了全面精辟的研究分析,实例多,实用性强。作者李致忠从业50余年,是蜚声海内外的古籍版本学家,本书汇集其研究古籍图书的多种入门常识,本次修订,作
本教材以面向数字化和智能技术应用背景下知识溯源、技能习得、应用创设等素养能力为培育需求,在继承传统文献检索与分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从理论、工具和应用三个层面融入人工智能的技术思维、应用策略以及工具运用中的伦理考量和道德法律问题。全书共19章,第1章至第5章为信息检索基础知识,第6章至第11章为信息检索工具,第12章至第
本书编者方为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是由北京大学与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共建的实体性学术机构,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作者主要为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老师、博士生,及海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三十一辑共收录论文26篇,分为“经学文献与经学史”“集
《书志学》原为一份日本杂志,1933年创刊,1985年停刊,合计138期,刊载内容以汉文古籍、和本典籍的整理研究为主,当时重要的中国学学者都为其撰稿,形式以研究、启蒙和动态消息三大板块为主,是研究中国古籍版本和在日流传情况的最重要域外刊物之一。本书为杂志全集的影印本,是寰宇文献系列丛书之一。本稿共分为十四卷,内容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