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各种核心概念构建形成的中国近代史话语体系,反映出研究者的历史观和史学特有的教育功能。本书考察了近代以来历史教育界对于面向大众的中国近代史话语体系的探索与构建过程。就自1912年以来中外学界形成的四种中国近代史话语体系及其核心概念、基本观点进行了评价,点评其价值及不足,最后阐述为什么革命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调之一,论证了
廖大伟,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健,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本书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丛书之一。以于文史哲全文期刊上发表的中国近现代史学术论文为案例,邀请论文作者撰写论文写作方法和反思等经验谈,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撰写论文提供参考,提升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水平和写作能力。本书价值在于,所收录的论文作者均为中国史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及光绪帝仓惶出逃。怀来知县吴永仓促接驾,却应对有方,受慈禧宠信,奉旨办理前路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仓皇出逃,一路上狼狈不堪,逃至如今河北怀来县,知县吴永仓促间迎驾,受到信任后随扈西行至西安。两宫西狩,吴永亲见往返情形,亲闻行宫琐事,熟知内情。
本书为学术集刊,由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编,为2025年第1辑(总第6辑)。发表2024年8月举办的“第二届近现代文献整理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十余篇,分为“革命历史文献研究”“专题研究”“民国文献整理研究”等栏目,涉及民国时期出版、文学、史学、新闻学等学术领域,总计约二十余万字。希望借此进一步加强革命文
本教材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级教材项目成果,本教材对应“纲要”理论课程教材相关章节,融入学校、地域与行业教学资源。因此,本教材具有以下特色:1.同步性。在章节上与理论课教材一一对应,有利于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同步开展。2.契合性。本教材融入了校、地、行业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高度契合,避免了实践课与学生
这本书源自知乎的一个热门这本书源自知乎的一个热门问题“为什么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迅速土崩瓦解”,作者以通俗、顺畅的语言将零碎的知识点一口气贯穿了起来,讲述了清末内部各路势力,如朝廷、民间会党、觉醒的读书人之间的斗争与发展;横向对比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展现了同一时间的西方世界是如何快速完成了资本积累和工业发展,揭示了大清是如何
本书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结合当代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实践与活动建议。书中不仅详细解析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还着重指导教师如何将这些历史知识生动、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是美国已故汉学家芮玛丽教授的代表作。全书分绪论、新纪元、合作政策、中兴的思想、文官政府的恢复、镇压叛乱、地方行政的重建、中国经济的恢复、自强运动、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功败垂成等11章。本书详尽叙述了晚清政府的中央及地方官员为“同治中兴”、挽救腐败清王朝的种种努力和实行的各种措施,其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等。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庚子勤王问题加以详细的阐释,深入分析了趋新各派以及海外华侨、外国来华势力、地方督抚、秘密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确证了以康有为为主导的保皇会在“庚子勤王”这一晚清政局重要事件中的历史作用,细致描述了保皇会的组织状况、活动过程及结果,全面、生动地阐释了“庚子勤王”运动之于晚清政局变化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