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是起源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周秦以来一直生活在浑江、鸭绿江流域的长白山南麓。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玄宽郡高句丽县建立地方政权。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中央政府出兵东征,高句丽亡。本书以高句丽民族与地方政权作为研究对象,涉及先秦至汉唐时期中央王朝对北方民族政权管理、册封、朝贡的历史,也涉及东北亚古
石壁地区位于闽西山区深处,历经千余年的发展,至晚清形成了乡族网络密集的山峒社会。1935—1949年,政府在闽西推行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石壁地区由此被纳入基层行政体系。国民政府通过新建的行政、治安、税务等基层机构,将国家权力的触角伸向闽西乡村,借此传播现代国家意识,实现了攫取民间财富的目的,却无力建构以行政组织为中心的权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主要研究五帝与三代时期夏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中,第一部分利用庄子的历史学观点,论述古人类的演化,以及渔猎、农耕等技术的历史进程。第二部分阐明夏族的基本情况,基本结论是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夏族在甘陇地区形成,具有姓氏和宗社制度,并发展了农耕和彩陶等技术。第三部分探讨夏族在五帝时期逐步移殖扩充的历史过程
《契丹资料辑录》主要辑录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以及五代初期约五百多年契丹的史料。收录时间,上起自契丹之名始见于《三国史记》记载的378年(东晋太元三年、高句丽小兽林王八年),下讫于907年(唐天祐四年、后梁开平元年)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称汗建国。《契丹资料辑录》主要辑录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
海南岛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成为一个典型的移民聚集地,因此,它的发展史是民族迁徙与文化传播、融合的形成史。来自不同地方的民族文化共同在海南这一区域中汇聚、交融,从而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场域。对这些移入海南的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成为理解当前海南整体性与内部多样性的重要渠道之一。本论文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唱响民族
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一直备受国家重视。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本书主要以少数民族地区村寨为研究对象,对少数民族村寨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研究、宣恩灯会跟踪调查、女儿会品牌化祛魅、建始土家族哭嫁歌传承人的民族志记述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
本书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优秀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集,收录了五篇论文,主要讨论了云南边民的跨境经济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展示了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下,边民更加多样化的经济社会活和更为国际化的社会关系,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下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增强了跨境民族的文化自信,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
该书稿是著名学者嘉央旦增先生的遗作,属于古籍整理类,内容包括《藏医后续部注疏》《药材鉴别瑰宝》《藏文字母串行体格言》《甘丹协珠林讲演稿》《妙音之欢歌》《律海心要之疑难注疏》《纳塘大译师梵文拼读法解读》《唐卡绘画技法》《壇城制作笔记》《三十颂和音势论释难》等作品,主要涉及医药学、语言文字学、天文历算学、诗歌学、辞藻学、戏
《西北民族论丛》以“西北民族”为研究重点,主要方向为西北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西北民族与邻国交流史、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从学科来讲,西北民族研究不仅涉及历史学中的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学科;而且涉及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大学科,反映了海内外相
《中华民族史论丛》是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的会刊,设有名家笔谈、专题研究和学术述评等栏目,是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民族史专业学术平台。 本辑共收录16篇文章(2篇名家笔谈、13篇专题论文和1篇学术述评),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深入考察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揭示出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