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向象雄走去、从象雄走来、说不尽的古格、古道话沧桑、走在探寻的路上五部分,讲述了神山冈仁波齐、圣湖玛旁雍错、象雄的故事和传说、古老岩画中透露出的象雄人的生活场景、象雄人的精神家园苯教、象雄王国的都城穹窿银城、传奇王朝古格的兴衰、古格王朝留下的艺术殿堂、大唐-吐蕃-天竺古道、大唐刻石与王玄策,以及象雄的政体及其疆域
《藏文文献选读》专为有一定藏语基础的学习者编写,是一本应用性较强的读物。全书共30篇课文,涉及语言、文学、历史、格言、道歌、藏医、戏剧、天文历算、法律、敦煌文献等诸多领域。内容涵盖面广、囊括了藏族古籍文献门类的各个方面。《藏文文献选读》每章节内容由文献说明、原文、拉丁字母转写、汉译和注释构成。并且后文附有练习题、思考题
本书通过对甘肃省泾川县完颜村完颜家族集体记忆的研究,探索其家族历史记忆与集体记忆的重构、当代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建设等课题。经过多年深入的民族志调查,作者梳理了完颜家族的过去和现在、他们对金代皇族后裔身份的隐瞒与坚守、对确认其满族(女真)身份的执着与放弃,重建当代话语情境中的关陇地区完颜氏家族的集体记忆。泾川完颜村村民是完
生息在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历史长河中一股强韧的力量。以阿提拉、成吉思汗、帖木儿为代表的草原豪杰,统治欧亚大片内陆区域达13个世纪之久。《草原帝国》记述的,正是突厥、匈奴、蒙古等草原游牧民族自身兴荣,及其对区域历史,进而对世界文明格局与秩序的影响。 本书史事,上起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黎明期,下迄公元18世纪晚期蒙
作者集多年深入研究之成果,从历史的视野、理论的高度、现实实践的层面,多维度论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问题。全书共分八讲,从中华民族整体视角出发,深入阐述和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内涵、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古代各个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国历史文化认同的深远传统等主题内容,揭示了统一是中华民族
史禄国的《通古斯人的心智丛》是人类学尤其是萨满文化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是通古斯人及其萨满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他挑战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萨满教精神病理说”,基于通古斯文化的全面系统考察,提出人类学的族团化(ethnos)理论,并落实到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中长达六年的
本书共分为五章,内容包括绪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关注度与传播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力量分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总结与展望。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依次是史前至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该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图文结合,图片以历史文物为主,设计精良。
本书主要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写起,叙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兴隆洼文化和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小河沿文化阶段,来自各地的文化因素已经在这里汇聚,让我们看到了多元一体的初步形成。朱开沟文化开启了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这个时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中原文化进一步融合。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的北方地区则深层次地融入了
本书介绍了明清时代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该时期上承宋元,下启民国。此时中国的疆域基本形成,思想文化逐渐统一,民族关系也趋于稳定,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化交流交融也更加密切与活跃。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