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宾〈甲骨丛编(第一集)〉校读》是对甲骨学著名学者董作宾所著《甲骨丛编(第一集)》进行整理研究的著作。本书共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图版:这是对甲骨摹本图版的整理,包括甲骨的原文摹写本、释文摹本、拓本,三位一体,图版总计约3000幅。因书稿中的摹写本材料来源均为早期甲骨著录,历经80余年甲骨学的发展与研究,大部分
本书旨在对汉代简牍本《苍颉篇》的文本进行整理及复原:全面校订了北京大学藏汉简本及汉牍本两个保存最为完整的《苍颉篇》文本,结合已有观点,以两本相互对比,重新讨论了北大简本的简序以及汉牍本的章序问题,并试图还原“秦三苍”的原貌。本书还关注了《苍颉篇》的经典地位,抛出了“亡佚的经典”这一话题;讨论了《苍颉篇》中的双音词及思考
《简牍学研究》由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河西学院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等三家单位联合主办,每年6月、11月各出版1辑。2024年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资助集刊。 本辑共收录研究文章16篇,均是未发表的新作,按照专题分为法制研究、历史地理、地方行政、典籍解诂、语言文字和交叉学科6个栏目。不仅汇聚了历史学、出
本书是重庆市开州区长塝墓地和铺溪四组墓地的发掘报告。报告在介绍其发掘过程的基础上,以墓葬为单位,全面、系统地公布了汉代至六朝时期37座墓葬的全部发掘成果。该墓地是澎溪河中上游地区规模较大、发现墓葬数量较多、出土遗物较丰富的一处汉代至六朝时期的墓地,对于全面、深入地认识澎溪河流域乃至长江三峡地区同时期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
在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捶丸文化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科技价值,对于弘扬民族体育精神,共同塑造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的突出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古代陶瓷捶丸为研究对象,融合历史、体育、文化与艺术等多重视角,探讨了捶丸的缘起、发展分期、促成因素、交流传播、技战术、社
魏晋南北朝介于两汉与隋唐之间,社会文化呈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特征,为“秦汉文明”向“隋唐文明”的转型做好了准备。本教材从城址、墓葬、手工业遗存、石刻与简牍文书、佛教遗存、边疆遗存、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入手,对魏晋南北朝考古资料与重要课题进行系统梳理,从考古学层面对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进行说明,进而阐释魏晋南北朝考古的重要
《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业出版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石刻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2010年至2020年,每年发行一辑,共出版十辑;自2021年起,改为每年发行两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出版研究石窟石刻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为
"《看遍中国博物馆:有趣的千年文物知识》通过系统梳理各类文物,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包含历史、文化和美学内涵的知识框架。全书共分为10章,系统讲解了博物馆概况,以及青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漆器、车马、建筑、服饰、家具等相关文物。每个章节皆从大众普遍关注且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文物知识,同时搭配写实风格
本书为庆贺著名考古学家徐光冀先生九十寿诞而作。书中收录了先生七十年考古生涯中的故旧、同事、学生、晚辈撰写论文45篇,内容涉及史前、夏商周、汉唐至宋元明等各时段考古学研究,还有革命文物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回忆散记等。
本书主要内容是作者常青30年间访问25所世界知名博物馆,追踪海外流失的中国国宝的记录。作者从这25所博物馆的建馆历史、馆内藏品来源讲起,最终以馆藏重点中国文物详细介绍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