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讲授环境系统分析的指导性教材,着重讲解环境系统最优化和数学建模与分析。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其一为环境系统最优化模型及应用,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等最优化模型及其在环境系统中的应用;其二为环境系统的数学建模与分析,包括水环境系统数学建模与分析、大气环境系统数学建模与分析;其三为环境构筑物的
本书是北京大学素质教育通选课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的通用教材。它讲述地球的动力作用、地球的生态环境、地球资源现状与开发,以及当前地球环境存在的问题,并以大地球大宇宙的广阔视角,结合科学新知识讲述宇宙中的地球和探索中的地球。本书正文后专设有阅读思考外文试读问题选答等栏目,有较多的阅读材料和参考文献,以引发学生认真思考、勇于创
《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美学》通过对我国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传统聚落外部空间审美认知及设计方法的研究,运用现场实地考证、资料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中总结出认知传统聚落的审美体系:聚落空间审美、聚落环境审美及聚落文化审美等理论,并根据每一个认知体系,对传统聚落的外部空间进行具体的分析与归纳,得出系统的聚落外部空间设计方法。
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是21世纪地球科学的前沿。它以地球系统科学为基础,从整体上认识全球变化的过程、驱动力、全球环境特征的时空变化,特别关注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全球变化(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共9章,主要介绍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起源、基本概念体系和国内外科学研究活动,地
地球生态系统的未来正越来越多地受城市化发展速度和发展格局的影响。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所面临的*大挑战之一就是理解城市化地区在人类与生态过程复杂的相互作用中是如何发展演进的。对我们的传统学科领域而言,其在探寻具体问题与方法上产生了一些偏见这些偏见反映了对世界的各种各样的认知和理解。为了达到将城市生态系统看成是一个整体所
以位于毛乌素沙地北部的B嘎查为例,本书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建国以来内蒙古草原牧区经历的环境和社会变迁。在长期的田野工作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的脱嵌”的概念。笔者认为,传统时代自然与人处于互相嵌入的关系,融合渗透为一体。蒙古包是游牧生活流动性和整体性的一种表征。然而随着现代国家日益直接和深入的治理和主流话语影
本研究在IGBP-GCTE样带综合研究的理论指导下,于东北亚地区设置了热量和水分符合梯度的东北亚南北样带,并依照环境因子与人类活动的梯度变化建立重要的样带指标体系,采用遥感分析、路线考察、定位观测、临时和永久样地调查、广泛收集数据和文献等结合,进行我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关键生态、资源和环境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的科学分析,掌握
阐述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地带性规律、人地关系规律和距离衰减规律。阐述支撑基本规律的核心概念:区位、区域和景观。用生动的实例说明基本规律和概念。用形象的图件说明抽象的理论。读者对象是地理、景观、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关心和热爱地理学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