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印版图书。《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作的哲学著作,创作于公元前4世纪。《形而上学》全书共14卷,142章。全书的第1、2卷回顾了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看法,指出探究事物存在和发展原因的重要性。第3、4、6卷主要讨论哲学研究的方向以及科学分类的原则,提出了关于哲学研究的问题。第5卷对30个哲学术语分别列出了定义
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早期研究(1686-1697)与后期研究(1702-1716)是莱布尼茨形而上学思想统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要阶段,如果说早期是莱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形成和逐步充实和系统化的阶段的话,后期便是莱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广泛应用并进一步充实和系统化的阶段。本论文集收入莱布尼茨短篇论文11篇,旨在展现莱布尼茨形而
20世纪中叶以后,笛卡尔式的二元论开始失去青睐,物理主义成了哲学界的主流。物理主义认为,世界中的事物都是由物理质料构成,心理性质是物理实体的性质,而不是非物理实体(心灵或灵魂)的性质。在20世纪50、60年代,还原物理主义(认为心理性质就是物理性质)被广为接受,于是,心理因果作用也就成了物理性质相互之间的作用。到了20
书稿从五个方面介绍青少年“敬畏生命”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首先从三个方面回答了选择这一题目的缘由;接着阐明了青少年“敬畏生命”教育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敬畏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问题进行阐释。青少年“敬畏生命”的缺失是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一
本辑由《老子“道化冲和”的生命哲学理趣》《〈道德经〉生命哲学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朱子与王阳明的“良知”说合论》《理性引导激情--尼采生命哲学的柏拉图式批判》等十余篇论文组成。围绕生命哲学主题,分别从儒家生命伦理、老子哲学思想以及现当代生命哲学等视角展开研究。如《老子“道化冲和”的生命哲学理趣》认为,老子以“教父”的规格
在本书中,马克瑞尔为应对哲学诠释学在解释不断变化和多元文化的世界时所面临的挑战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法。他提出一个定位性和反思性的解释概念,而判断在其中具有核心作用。他超越当代许多诠释学的对话方法,关注反思判断的诊断性运用。这不仅是为了辨别有待理解的差异性现象特征,而且也为了让我们适应构成解释框架的各种意义语境。 马克瑞尔
文化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范式。本书以英国伯明翰学派为中心考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主要运用历史研究与逻辑研究相结合、总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缘起,以及英国语境中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理论成果进行了探究,并分析了文化马克思主
本书以一一对应的方式,结合胡塞尔的其他著作及手稿,对《笛卡尔式的沉思》这一20世纪著名哲学家胡塞尔的经典现象学导论著作中的五篇沉思予以细致的分析说明,就其中所涉及的现象学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严谨的讨论与梳理,并且剖析了胡塞尔现象学研究中心所特有的概念、术语。该书简洁明快,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沉思》的艰涩烦杂,是一部经典“先验
本书试图对这些理论分宏观和微观进行系统梳理,探讨这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理论的基本内核,挖掘这些理论的现实意义,以凸显这些理论的洞见与局限。书中首先沿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对这些理论的源起和流变进行梳理,分析它们与马克思经济学的渊源关系;其次在此基础上,对它们的理论观点进行分类、提炼和综合,并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第五辑)》围绕“新时期教研质量提升与新骨干教师培养”这一议题,从理论开掘、主题研讨、实践探索、研究新论四个维度展开讨论。作者通过对叶澜“教育理论—实践观”的理论开掘,帮助读者读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增进建构新型转化融通关系的探究自觉;通过对叶澜教师观的主题研讨,帮助读者读懂教师,提升教师转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