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潘隆森医师四十年教学、临床经验的总结。此书自1992年于台湾地区出版以来,经过多次增补、修订,至今已是“增修第八版”。本书配有十四经络361穴的人体分布图,详细介绍了每一个穴位的正确取穴方法和特点,古代对经穴主治病症的解说,现代对经穴主治病症的体会。除此之外,还有古今医家对361穴详细的探讨,并附有快速方便的
《医林改错》,二卷。清·王清任撰,成书于道光十年(1830)。王清任有感于“前人创著医书,脏腑错误。病情与脏腑,绝不相符”,历经40余年,呕心沥血,亲自去坟地、刑场观察访验尸体脏器,从而写成此书,“以独见之智力,辟古人之非”。中医学活血化瘀理论的建立,王清任实有肇化之功。王清任对于血瘀证、半身不遂等病证的阐述与治疗,具
本书为国医大师李今庸先生1971年在原湖北中医学院执教期间主持编写的中医专业用教材,在阐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为学习更深层次的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介绍了401个腧穴的快速定位与取穴技巧,尤其是对同一个腧穴的取穴采用多种取穴方法。书中还介绍了经脉循行、腧穴概要、常用的体表解剖标志和骨度分寸,以及针刺安全操作提示及正确操作要点。
本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将气火(能量)的产生,主要是心肾功能;第二部分讲气火(能量)的运行,主要是六经的功能;第三部分讲气火(能量)的载体,主要讲肝、肺、脾胃的功能;第四部分讲中医思维方法、运气学说及八卦理论。
本书由《伤寒论》《金匮要略》组成。其中,《伤寒论》阐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涉及中医方剂学、药剂学、护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金匮要略》,分为上中下三卷,共25篇。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为全书的总纲,第二篇至第十七篇论述内科杂病,第十八篇论述疮疡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篇论述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
本书鲜明地提出了思志致病的观点,并将其作为种持续状态来加以认识,总结出思虑过度状态下的各种躯体病证、心理疾病病证及脉象特点,最终形成现代中医心理视角下的思志致病理论模式,力求体现中医治疗现代心理疾病的特色;研究结构层次化,围绕思虑过度状态的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从思虑过度状态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虑过度状态的辨识、常见病证、
本书由中医复兴之父,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医中圣人彭子益所著。该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本书以物质势力圆运动归纳于一个细胞小体的原则,系统分
本书作者综合古代天文、地理、音乐等各方面知识,揣度古人对腧穴命名时的构思。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辞章,参考了诸多前贤的著作,为了便于广大读者理解,又把现代人的认识和自身在临床中的体会巧妙地结合进去。
本书的编纂遵循《金匮要略》的临床特点和经典属性,内容力求突出方剂原意、发挥临床应 用、凸显学术特色。本书采用宋代林亿校订、明代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方论》为蓝本进行选编, 尽量做到概念应清晰、疑点求明确、阐释要直白、重点需突出、说理当条理、应用切临床、变化 有新意、内容可广博。 在内容上,明确源和流、古和今、理和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