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内蒙、河南这六个省区的民间,保留了大量有历史的门额、牌匾、楹联。他们经历历史的长河,被后人继承下来。虽有流失,但仍有大量有意义的实物在民间留存。这些和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物,不仅仅是长期以来中原和西北地区民俗的提现,也代表了他们所处时代民间书法艺术的发展变迁,人们日常生活习俗的变化,以至于民间信
本书围绕着北京曹雪芹故居蒜市口十七间半的发现、论争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从清宫档案到具体的实证调查,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地为读者逐一解开谜团。作者在保证论证充分的前提下,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易读的氛围。通读本书,可以见证北京曹雪芹故居从发现到纪念馆落成的整个过程,极具文献价值和可读性。
本书介绍了石峁遗址区域一年四季二十四个节气里的气候变化、作物耕种、植被生长、民众风俗等。同时,基于石峁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和相关文献,通过古今对比对4000多年前石峁时期地理气候和生产生活进行了推测。
本书分本文与图版两部分,本文分四篇,第一篇为绪论,综论罗布泊水道之变迁及楼兰国历史与文化。第二篇为工作概况,详述作者考察石器遗址、湖畔古冢、古代遗址过程及考古所得。第三篇为器物图说,分石、陶、铜、铁、漆、木、草、骨、织品、杂类共十章。第四篇为汉简考释,分释官、释地、释历、释屯戍、释廪给、释器、释古籍、杂释及简书制度,共
本书精选里耶秦简博物馆藏36件青铜器的全形拓编辑而成,具有一定的资料性和艺术性。本书收录了里耶秦简博物馆收藏的珍贵青铜器文物36件,采取高清图和全形拓的方式展现了这些文物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例如,西汉时期铜博山炉。炉盖作博山状而名,炉侧有精美的纹饰,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人们在炉内焚燃球状或饼状的龙脑、苏合等香料,反映了
本书由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科普作家刘兴诗创作而成,它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多角度、跨学科探讨三星堆遗址诞生的原因及其发展、消亡的历史;通过解读遗址中出土的主要文物,尝试还原古蜀先民的生活、劳动、思想等片段,发掘其中隐藏的地理、气候、考古知识和文化精神。
本书展示了洛阳古瓷标本博物馆收藏有从仰韶文化起,历经龙山文化,夏商周至汉唐元明的历代陶瓷器标本,包括烧制瓷器的窑具,如支钉、匣钵、垫饼等展品,其展示了中国古代的陶瓷器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器物。特别是除了国内著名的越窑、耀州窑、龙泉窑、邢窑、定窑的展品外,河南境内的主要的烧造瓷器的窑址比较完整,全面体现了
本书精选出的数十件珍藏,有明清以来的文案用品,有近现代名家篆刻,亦有现今被称之为“镇斋之宝”的田黄王等。
本书共八章,第一章“发现良渚”,揭开这一史前文明的序幕;第二章“掘地惊天”,以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的发掘为例展现良渚文明的瑰丽;第三章“中华第一城”,讲述良渚古城的结构和水利系统等;第四章“石器与黑陶”,介绍良渚文明的主要代表之石器与黑陶;第五章“良渚人的生活”,从衣食住行构想良渚时期的居民生活;第六章“玉魂国魄
本纪念文集拟分为上下两卷出版,采用脚注形式,图文并茂。上卷选录云冈石窟保护和研究论著,下卷以云冈研究院学者的论著文章为主,彰显云冈石窟的研究已然改变了“云冈在中国,研究在日本”的学术历史,标志着云冈学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