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迹的数字化保护一直是我国研究和发展的重要领域,这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纪录、传承和保护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各科研院所对于古建筑数字化重建,较为先进的技术是采用全景图热点技术、全景图自动生成技术以及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实现具有交互性、自动生成三维全景图、增强三维全景图和社交分享功能。通过互联网、物联网
本书精选洛阳唐代墓志120方、高清拓片150件,按照志主葬年排序,每方墓志均配以包含葬年、书体、规格、撰文、书丹、镌刻等信息的文字说明,每方拓片介绍了志主生卒、历官资料,还介绍了拓片书法艺术特征。书中拓片全面展示了唐代洛阳书法艺术的社会整体水平和生存状态,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尽收眼底,许多墓志填补了唐代书法资料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规划与保护研究
文物是记载人类历史进程的物质文化遗存,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历史,研究文物会给予我们深刻的历史启迪,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该书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文物管理工文物保护单位等5个篇章,对宜川县的2万余件各类文物都进行了收录,既是对全县文物的大汇总,也是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承继发展。研究文物会给予我们深刻的历史启
运城,古称河东,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运城境内,黄河由北向南流经河津、万荣、临猗、永济等县市,来到芮城风陵渡,穿过中条华岳折身向东流去。再过平陆、夏县,最终在垣曲县的碾盘沟出境,穿越了运城8个县市345公里。从“触龙门”到“出平湖”,这里蕴藏着中华民族最强“文明基因”。在运城的黄河之滨,各个时期的文明遗址星罗棋布
本书共收录了作者所收藏的从清嘉庆年间到民国时期的一百多只粉彩和青花粥罐,并其粥罐装饰图案特点分为人物、山水、花鸟和青花四大类。每个大类的粥罐器物均以年代排序,每件器物都以高清图片进行展示,附有完整的信息著录。同时,作者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对粥罐的装饰图案进行鉴赏分析,并以详尽的文字内容阐述了其所蕴含的美学意趣和所承载的深厚
本书分为岩画、金属器、陶瓷器等、石刻、木刻雕饰五个部分,真实记录了逐渐消失的金石文化遗存,展现了六盘水地区的金石成就。
2019年6月,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在开展永乐宫搬迁资料整理工作时,发现近百件与永乐宫历史有关的古籍文书。2020年,南京博物院受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委托,对其中6件(套)纸质一级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2021年5月,项目组完成了全部保护修复任务,本书即为该项目的文物修复报告。全书共分13章,内容包括6件(套)文物
本书全面而翔实地总结了文物保护学的基础内容,包括与文物相关的基本概念,文物的分类,文物的价值,文物的材质与制作工艺,文物的病害类型与成因,文物保护和修复理念、原则的发展历程,文物保护的基本方法,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职业操守等。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是理解文物保护学的基础,也是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敲门砖”。笔者旨在为文物保护相关
中和窑为烧造清白色瓷器的古代窑址,位于广西藤县藤州镇中和村,始建于宋代。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者以历史文化的视野,通过丰富的中和窑瓷器标本图片,以及带有人文色彩的讲述,对中和窑的发轫、沿革、品类器用、烧造装饰工艺、文化特征、文化价值、产品流布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拓宽了广西陶瓷发展史,为研究我国古代外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