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集由曹顺庆教授从教四十年来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共同撰写,通过学生就读期间的实际体验及其以后的学术成长和学术成就经历,以具体而生动的教学案例来总结曹顺庆教授学术传承与文史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实践与教改经验。本论集分别从文明传承与中华文化学习、文明互鉴与中西学术融通、学术路径与学术创新、人格养成与学术志向、
本书共四章,内容包括“自传的定义和文体属性”“自我展示:自传的基本的特征”“汉魏六朝自传作品中的‘自我’与‘展示’”“陶渊明诗文的自传性特征——典型个案的分析”。
2020年至2021年,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和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推出“千年文脉诗路金华”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本书即为系列报道文章合集。书稿通过记者实地探访、专家解读等形式,探访金华的诗路文化。其内容包含“群星璀璨”“八婺寻踪”“经典流传”三部分,分别聚焦相关的“诗人”“景点”“作品”。此系列报道辗转八婺,跨越千年
本书是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选编的2018-2019年的论文集,图以具有广度和深度的代表性论文涵括中国当代儿童文学2018-2019年的发展动态,即儿童文学理论实践、创作成就梳理、回顾与反思等,同时涉及对相关领域比如图画书创作、语文教学实践与儿童文学的钩连以及外国儿童文学的研究与探讨。本书包含“理论探索”"历史与现状
关于《红楼梦》之岁时礼俗研究,学界此前多以邓云乡之《红楼风俗谭》、《红楼识小录》,冯其庸之《红楼梦大辞典》等著作为范本。本书尝试突破以往对《红楼梦》岁时礼俗研究中,以一年四季之时间顺序展开讨论的传统研究方法,以台北里仁书局于2003年刊行之革新版彩画本《红楼梦校注》文本为基础,依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中岁时节庆首次出现之
民国时期是小说学理论从古典到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本书力图展现20世纪上半叶,在中西思潮激烈碰撞的思想环境下,小说学理论的转型过程,进而揭示这一转型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书稿分本体论、功能论、源流论、创作论、批评论等章节,系统介绍了民国小说学理论的新变。这些转变的背后有深刻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本书在展示民国小说学新变的基
由苏洵、苏轼和苏辙三位文学家为代表形成的“三苏”文化产生于北宋,后经衍生发展,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名人文化,在当今仍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三苏”文化中的音乐元素十分丰富,这些音乐元素,不仅渗透在“三苏”作品的字里行间,更渗透在“三苏”文学创作、生活体验、社会交际的方方面面。书中详细说明了“三苏”为代表的文人的
《楚辞考辨》,共八卷,清郑知同撰,卷首题名《楚辞总辨》,下列“汇楚辞注家”,共列十七家楚辞著作,并附有一篇黎庶昌《后识》。又名《楚辞通释解诂》《楚辞通义》,是现存唯一的一部贵州学者楚辞研究著作。在书中,郑知同对屈原作品的真伪、《离骚》的创作时间、《九歌》的篇目、《九章》的创作时地等问题均有探讨。该书是一部熔楚辞考辨、分
本书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板块。具体内容包括: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在古诗词里邂逅美好春光;细雨绵绵,润泽千年——杜甫《春夜喜雨》;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贺知章《咏柳》等。
本书详细梳理了明清三国戏曲存佚的状况,对现有相关论著中存在的三国戏曲收录情况进行详尽的考辨。在此基础上,忠实依附于文本并结合三国文化演变的框架,分别从明清戏曲选本、明清三国戏曲的比较、三国戏曲叙事的框架及特点、戏曲中三国核心人物与核心事件的流变等方面进行详细梳理与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