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利用出土的多方墓志等新资料,结合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唐宋时期史乘记载和具体实物,利用敦煌出土的各类文书,对唐宋时期回的历史进行考察,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10世纪以前的回鹘先民、漠北回鹘、西迁回鹘的具体史实及其与周边政权的交往,以及回文文献、佛教状况、文学成就、摩尼教的传播、回鹘文化等问题。
本书为2020年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重点资助项目。夫余是汉魏之际东北重要的地方民族政权,自建立以来,中原中央政权对其相当重视。由于夫余国研究可用文献甚少,加之时代久远,考古文化难辨,以至于学术界对夫余国的诸多问题产生分歧。本书从两汉夫余史料来源入手,对两汉夫余王的家世传承与生卒年及其在位时间、夫余王葬用玉匣、夫余
明代的女真人,分为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关于他们的区分和分布,当代中外学者多有论述。诸家的说法虽然各有偏重详略,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其中海西女真,明末初称扈伦四部,系满族的主体部分之一。由于我国东北边疆民族史研究相对薄弱,明代西海女真史料较为零散,为恢复海西女真的历史本来面貌,发掘海西女真的重大史绩及重要
本书精选论文、建言、研究心得三十余篇,论文主要围绕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源流、历史、文化等主题展开;建言主要反映了刘善群对打造石壁客家祖地品牌、推动宁化客家事业的发展繁荣的各项建议,研究心得主要对从事客家研究工作30年来的历程做个总结与回望。
本书分为六个篇章,分别为:穿行在魂牵梦绕的家园、用生命与智慧镌刻的女性文化、舞动生命的韵律、文化空间的聚合与叙事、源于生活的民族工艺、历史的物证。本书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地展示了黔东南丰富的生活方式和璀璨的文化遗产,旨在为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添砖加瓦,为广大读者认识和了解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
本书论述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研究的缘起和现状、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的内涵和价值,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理论分析与构建。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为指导,以利益趋同和合力建构的多元参与方式为内生动力及保障,以内生发展理论构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传承模式及原则。书稿通过大量的田野调研,展示了贵州的民族
本选题为2022年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也是入库项目《中国蒙古学专家文库》中的一卷,属古籍整理。五种文字音标分别是蒙古秘史原汉文及旁译、拉丁文、国际音标、回鹘蒙古文、现代蒙古文等。《蒙古秘史》是蒙古民族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学典籍,被中外学者誉为解读草原游牧民族的“百科全书”,198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
本书为有关匈奴历史的经典开拓之作。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研究匈奴历史文化,尽量搜集利用当时能找到的资料(另有《匈奴史料汇编》),力图把相关问题叙述得较为广泛、深入。同时,因为匈奴史是专门史,为了便于非专业人员阅读,本书内容在文笔上力求简明、通俗,以正面介绍匈奴历史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除
本书根据现存史籍及考古文物资料,对4世纪末至6世纪中期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敕勒和柔然两个古代民族的族源、分布及氏族、部落的组成做了探索;论述了它们所建的翟魏政权、高车国及柔然汗国的兴衰,并对它们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诸政权之间相互依存、影响的关系,以及对中国西北和中亚等地的影响等,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书以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族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鄂伦春族所处地区的自然生态和人口变化,重点探讨了1949年以后的森林开发、定居化以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禁猎转产”等政策,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同时,如何使原住民族——鄂伦春族的生计、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探讨了狩猎民族如何从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同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