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四章,内容包括: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传统婚姻习俗、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婚姻习俗的变迁、北方游牧民族婚姻习俗与女性、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婚姻习俗变迁的原因和特征。
学术集刊《西南边疆民族研究》自2009年以来连续进入CSSCI来源集刊,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时被评为两种优秀集刊之一。计划每年出版4期。《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30辑包含8个栏目共26篇文章。本辑主打:健康人类学。其他文章基于“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出发点,主要围绕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普米族是我国古老的、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普米族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身独特而又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的普米族韩规经籍,记述了普米族人的崇拜活动、社会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的历史演进过程,是普米族人朴素的民间信仰、生产生活、历史文化等的结晶和积淀。《普米族韩规古籍译注》针对云南少数民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有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5种主体世居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具有地方鲜明特色、浓郁民族风格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了更好地探究少数民族文化与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关系,由德宏州社会科学联合会、德宏州林业和草原局共同牵头,采用形式多样的调查方法,从4个方面进行专题调研,对德宏州森林资
本项目系国家”十四五”出版规划项目,第八卷收录傣族经典《红灯记》《笑针姬》。原文采用四色影印,附汉语译文。这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重要实践。这批历史文献是中华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史的实物见证,积淀着云南各族人民最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于恢复和增强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秦汉时期至明代中叶,在有据可查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宜宾市兴文县作为僰人生存、发展核心区和最后“消亡”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曾创造了灿烂文明,留下了众多独特神秘的历史遗址遗迹。悬棺、铜鼓、岩画、石刻、碑刻等珍贵文物无一不在诉说着这个族群的生存、发展和抗争的历史。本书通过深入挖掘僰人的生存、发展、抗争等史料,阐释了自先
本书是一本以区域民族史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著作,写作目的是为中国历史上的多民族、多族群杂居区域内的族群认同建构研究增添一个学术个案。本书主要从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出发,相对系统地对宋代,特别是明清以来广西东部文化族群认同建构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梳理广西东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文化族群认同建构的核心要素
该书稿内容为《藏族文化发展史》第四编·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藏译版。全书共分5章,分别为: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初萌时期,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挫折,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发展,文化风俗与名胜,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发展任务和前景。文中充分表述了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其具体特点为哲学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化,生产资料和生
广府民系的概念形成已久,系统论述的专著较少,本书是第一部专论广府民系的著作。作者根据人类学和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在广府民系发生形成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基础上,阐述广府民系形成的历史过程、特点和规律,分析了广府民系的体质人类学特点,继而按照民系划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述广府民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
本书是一部研究宋代西北吐蕃历史的学术专著,共分为八章,详细论述了宋代西北吐蕃的形成、宋代西北吐蕃部族的分布、宋代西北吐蕃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青唐吐蕃政权、宋朝的御边政策、宋蕃关系等,后附吐蕃人名、部族名、地名异译表。其中作者对吐蕃族群分布的考证、对蕃部社会经济概况的归纳、对青唐政权兴衰的划分,以及对宋代西北民族关系格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