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文本分析,从他者认知、想象和建构角度,考察不同主体在艺术创作、创新过程中体认、感知和诠释佛山的方式、程度及特征,进而探讨立足观察者意义的佛山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建筑等保护、活化和发展问题。全书通过对陶艺名家名作、绘画者群体作品、街头小品、公园景观、地方志书以及佛山竹枝词等对佛山形象的刻画、书写和描绘,分析艺术创
本书收入13篇文章,主要内容涉及自两汉时期至明代中国黄河流域的民族关系、历史地理、边疆治理等领域的专题研究。黄河流域既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传统的政治中心区,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空间之一,在塑造中国大一统的国家形态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此,本书从实证角度出发、以重点案例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黄
本书是一部围绕文物来讲述成都历史文化的普及类图书。作者在书中借助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讲述了成都平原的古蜀传说与族群的形成,古蜀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秦灭蜀国与成都的中原化等早期历史,以及成都地区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文化发展史。全书将成都及附近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图片按照时间顺序串连起来,
本书是一部连环画读物,分《创新创造智成都》《优雅时尚美成都》《乐观包容暖成都》《友善公益爱成都》《物华天宝古成都》五个分册,讲述天府文化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特质。全书以一个一带一路国家的外国友人来成都学习、生活、工作并结识一个成都的朋友为线索展开,通过成都朋友讲述的方式,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天府文化的历
本书是一部介绍成都历史文化的普及类图书。全书分文学艺术篇、哲学宗教篇、教育学术篇、纸墨藏书篇、城市文化篇五篇,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李白及其成都诗、浣花溪与杜甫草堂、大慈寺壁画、摩诃池、陆游、成都名联、道教与成都、玄奘与成都佛教、杨升庵与《全蜀艺文志》、尊经书院、锦江书院、蜀石经、《竹枝词》、五老七贤等成都的历史文化符号
本书稿是继2018年出版的《方志上海微故事街区与建筑的记忆》和2019年出版的《方志上海微故事变迁与更新的印象》以及2020年出版的《方志上海微故事城市与生活的温度》后方志上海微故事丛书即将出版的第四辑。书稿的内容还是选自上海地方志办公室自办的微信,选取了11篇文章,其中既有讲述上海抗疫历史故事的《难忘一九八八|上海的
《日伪对河南沦陷区的统治》为张宪文、朱庆葆主编丛书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之一。本书在回顾河南沦陷区形成过程及各级日伪组织建立及演变的基础上,重点对日伪统治河南的实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进而通过剖析日伪统治下的河南沦陷区社会,以探求日伪在中国沦陷区统治的真相和实质;通过梳理河南沦陷区的抗日斗争,论证日伪统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本书系《荆楚文库地方志》之一种,由《[宣统]黄州府志拾遗》与《[光绪]黄州府志》拼合而成。《[宣统]黄州府志拾遗》系清人沈致坚纂辑,分为疆域志、建置志、赋役志、学校志、武备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等几个部分,广搜散案,补前志未备,共成六卷,宣统二年(1910)刻印。《[光绪]黄州府志》为残稿,收录了黄州
本书为《荆楚文库方志编》的一种,以湖北省图书馆所藏《〔光绪〕咸宁县志》为底本进行整理,以影印的方式出版。清光绪八年(1882),陈树楠和诸可权先后任咸宁县令并主持续修咸宁县志,钱光奎等纂。该书在同治县志等前修旧志的基础上,取前志之存者,相互参订;考之通志、郡志,以决所疑;旁稽江浦志,以证同异。善者因之,讹者校之,繁者芟
人类文明是江河的赠礼。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是史学界的共识,也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印证。自唐宋以来,中华文明的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长江孕育并见证了数千年来中国历史的勃兴与流变。本书纵览古今,在全球视野之下,综合介绍了长江文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文化优势,及其发展历程、文化分区。长江全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