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丰碑·思想家卷--近代唯物主义的鼻祖培根
卡尔·拉纳早年致力于托马斯知识论的先验形而上学研究,把自己的先验哲学规定为“关于对启示之顺从能力的本体论”。其先验哲学的基本论题是“上帝启示何以可能”这一基督教神学的古老问题。他运用康德先验哲学的思路和术语阐述托马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知识论原理,阐述托马斯知识论中主动理智的形而上学涵义。对于他而言,倘若哲学家接受康德哲学
自2003年起,刘擎教授应学术刊物和媒体的邀请,选出当年西方知识界的重要事件与现象,进行回顾综述和评论。这一年度报告系列工作已经持续了十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方思想界的趋势。本书的第一部分汇集了近十年来的西方思想界重要事件综述,反应出西方思想变化动态的多个方面及其更为开阔的背景,有助于把握西方思想界的趋势和状况。具有
《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由维吉尔·毕诺编著。《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简介:在18世纪,中国无疑是风靡一时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圣西门等当时的法国哲学大师都从历史悠久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17一18世纪,巾国的重农主义、文官科举制度、修史传统、伦理道德、完整的治国之术、多种文化派别的并存
系统思考人类的精神活动,是汉娜?阿伦特晚年收官大作《心智生活》的旨意,遗憾的是,终篇“《判断》”未及展开,阿伦特便辞别人世。本书汇编了阿伦特关于判断问题的核心文献,并对她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方向作出了解读。 如何摆脱生命的平庸和自由的虚无? 以重建康德的政治哲学为入口,阿伦特认为:只有作出判断,只有对公共世界里
《黑格尔著作集3:精神现象学》稿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意识: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意识”是个人意识发展的最初阶段,它又分为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三个小阶段。二是自我意识。《精神现象学》中意识向绝对知识的全部发展都建立在自我意识“异化”为对象和“扬弃”对象,即扬弃“异化”的辩证运动上。从“自我
《历史与思想研究译丛:希波的奥古斯丁》中对奥古斯丁进行了深度的刻画。带领我们走进奥古斯丁的内心世界和他所处的时代。《历史与思想研究译丛:希波的奥古斯丁》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反响。成为最经典的奥古斯丁传记。在修订版中。作者又根据近年新发现的奥古斯丁讲章和书信。增加了两章的篇幅,可使读者对作为主教的奥古斯丁有更多了解。
作者将至黑格尔为止的德国哲学史概括为三个阶段,正好呈现为“正—反—合”的类似于三段论式的结构。第一阶段,德国哲理阶段,即非哲学的德国思想。这一时期又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世纪晚期的德国思想,特别是艾克哈特、库萨的尼古拉、波墨等人;第二阶段: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思想,特别是马丁?路德的思想。这一阶段的德国思想实际上已经
由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智者及其哲学的批判,使得后世大都将智者看作为单一的派别或者是运动。本书作者借助自黑格尔以来对智者哲学的全新研究,指出智者之间的相似性都是外在的相似性,而他们的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因此不能被看作是单一的整体而一致对待。依据这一思路,作者将全书共分为八章,每章分别阐述一位智者,分别为普罗
《俄国思想的华章》编著者霍米亚科夫、赫尔岑。《俄国思想的华章》围绕俄罗斯文化哲学之核心问题一“俄罗斯思想”这一主题,涵盖了19世纪3O年代末至20世纪5O年代中期俄众多优秀思想家的经典作品,其时间跨度恰与“俄罗斯思想”萌芽、形成、发展、演变的轨迹相吻合。读者在阅读时不仅可以体会到俄罗斯进步人士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对祖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