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蒙古文小说批评理论的历史衍变,重新梳理了新时期蒙古文小说批评的历史演变过程。本书首先从文学批评的内涵、民族文学及文学评论的发展脉络,分析研究了民族文学批评队伍现状;其次,从小说的基本要素出发,分析研究了民族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批评的观念变迁;然后,分析了新时期蒙古文小说的批评手法和新型批评模式;最后,分析研究了
本书以史为线,结合对诗人、诗派、诗作的把握,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时期,设置七十四个专题解析传统诗学主题。具体篇章从中国传统诗词的重要维度如主题、意象、情感等入手,通解古诗词意境,揭明意境如何在情感演绎过程中生成悠远绵长的美感,这种美感又如何隐藏通约性的生命哲思。最后从传播的角度解读范例作品的
《为孩子解读<儒林外史>》以问题为纲,以人物形象的剖析为主,利用大概20余个主题、话题、问题从小说内外进行细致地剖析,有理有据又有新的思考,对青少年阅读理解《儒林外史》大有裨益。 作者对《儒林外史》的解读并不停留在作品本身,更是挖掘出了《儒林外史》的跨时代意义以及阅读名
本书精选了近200首具有丰富文学欣赏性和文化代表性的七言绝句古诗,翻译成英文诗歌形式。对每一首古诗的处理都分为三部分:原诗释义,译文以及翻译心得。
宋末遗民词人蒋捷,对后世词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书从传播与接受的角度首次系统考察蒋捷及其《竹山词》对后世词坛的影响,尤其是全面深入地探究元、明、清及近代词坛诸多词派、词人的次韵唱和、词体推尊。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丰富相关词学知识,更能立体透视蒋捷对后世词坛的多维复杂影响,加深对于宋词及其文学影响的广泛认知。本书对于大力
本书通过对成都古今对联的整理分析,解读成都城市文化的实质内涵,考察对联文化在当代成都的发展状况,认识优秀历史文化在当代成都的生动表达。本书主要研究了天府成都与对联文化的内在联系,提出成都是对联文化的发源地、兴盛地、传承地。从成都对联中可以看出天时有序、风物宜人,山峦耸峙、群峰拱卫,江河纵横、水脉攸长,园林揽胜、风光动人
曾巩诗论(精)/曾巩研究书系
本书是关于古典小说《镜花缘》的解读,从“奇书:才学奇书镜花缘”“奇人:文坛奇人李汝珍”“名镇:板浦孳乳育名著”“名郡:奇书纵横写海州”“奇缘:镜花水月结因缘”五个方面对李汝珍创作《镜花缘》所涉及的板浦名镇的文化底蕴、李汝珍身世才学、镜花缘中海州书写、海州人对镜花缘创作和研究的贡献,以及《镜花缘》本身的文本、版本、传播等
本辑收录论文十九篇,分为“诗学话语”“词学研究”“诗学文献”“学苑新声“新书推介”五个板块。收录包括《论海峡两岸“龙学”的整体互补性特点》《宋词词体之叙事艺术研究》《〈李梦阳集校笺〉初读——有关人物史实讹误商兑补苴》等,所涉论题多样,有关于诗学词学理论研究、诗学词学观念演变、诗学版本考证、作家著述及个案研究、学界代表性
江苏是桐城派发生、繁衍与传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学术高地,在桐城派沿承中呈现出宗师林立、作家层出、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的特征。这部书稿首次系统、全面地调查、考析江苏籍桐城派作家及其撰述,探寻清代江苏古文的创作情况和文学主张,明晰江苏的区域文学与清代文坛桐城派的渊源关系,编制江苏籍桐城派弟子承传谱系表,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