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5年,四川大学考古学系、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在青海省玉树州境内的通天河流域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细石器遗存。 本书以登额曲流域14处石器点获得的石制品为研究对象,以探讨流域内的石
夏文化研究近来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已成为目前的学术热点。本选题首先对二里头遗址及以其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与梳理,然后从考古学角度来论证为何其是最早中国。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传世文献和学术史的梳理与分析,论证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二里头都邑是夏都,乃目前最合理的学术推论,也即最早的中国姓夏。最后,从政治理念
在甲骨文、金文盛行的商周时代竹木简就出现了。商周两代的史官职掌记事及管理典册,故名曰“作册”。目前所发现的简,主要是战国至东汉末年(公元前五世纪末至公元二世纪)的遗物。汉简书的舒朗、奔放、快捷急就,率直外露,以拙生巧的艺术内涵与众多的书艺爱好者产生了共鸣。本书是作者王本兴照着简书原本拓写的帖本。收录齐全。1.简书除了它
本项目以图录形式呈现一百余件金器藏品,其中绝大部分是明清时期金银器中的精品。这些器物都出自民间,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器型有酒器、食器、茶器、装饰器、簪钗、扁方头饰等,纹饰有花卉、草虫、翎毛、走兽、人物等,时代特色、地域风格、生活气息都相当的鲜明浓厚,既继承了传统风格,又受到外来艺术及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作者从器物的造型
本书稿主要研究、钩沉著名徽墨品牌胡开文墨的相关史实,包括徽墨世家“胡开文”、解读“胡开文”、有关胡开文的质疑、胡开文墨业系年辑要、胡开文墨的题款变化、有关胡开文的逸闻、胡开文名墨、胡开文纪念馆、解读徽墨等内容。作者主要从家族传承的角度出发,研究胡开文墨业的发展史、胡开文墨业的世系传承、胡开文墨业发展中的关键成员,以及在
《三晋古韵》是绘在一整张纸上的手绘图,可以折叠成24开。分正背两面,正面图把山西境内的重要文物古迹按照实际的地理方位,通过特定的绘画手法汇聚一堂,使得三晋名胜尽收眼底,每一座古建筑结构造型都力求与现存建筑高度相符。背面,通过对三晋名胜,从北到南:大同古城、华严寺、得胜堡、镇边堡、守口堡、杀虎口、宗福寺、偏关老牛湾、宁武
本书以宜昌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以场景再现的方式,通过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影像、一件件饱含故事的展品向观众讲述宜昌教案、川汉铁路在宜昌始建、宜昌大抢运、枣宜会战、石牌保卫战等70余年跌宕起伏的峥嵘岁月,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
本书展览创新性地依托宜昌博物馆楼顶露天空间,利用宜昌老城拆迁过程中征集的老旧建筑材料、构件与各类民俗藏品,对清末民初宜昌古城的部分景观进行复原,展示古城的代表性建筑与传统工商业,让观众在走街穿巷的沉浸式体验中直观感受古城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多彩。
为纪念雨花英烈,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弘扬红色文化,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红色之证-——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革命文物选录》,内容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图文画册,分为四个主题章节,每章节附有烈士图片,并介绍其生平事迹等,每节内容合计遴选各烈士重要文物合计约50件,配以精美文物图片和基本情况、相关背景介绍,全面展示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保存了30多万字的碑刻题记资料,700多个窟龛造像留有确切的完工时间,它们在石窟考古的分期断代以及石窟艺术的传承创新上均具有标尺的作用。本书拣选了其中的近240例,分别以造像龛的图片、造像题记的拓片资料、造像龛的基本文字信息为主要表现形式,按照历史纪年的顺序依次介绍,对了解和认识龙门石窟在全国乃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