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20余篇历届青海民族大学现当代文学及民族文化传播专业的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全书共有民族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审美文化与艺术人类学研究、少数民族作家书写范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四个板块的内容,期望通过对多民族文学与艺术的挖掘、研究,领悟多民族文学书写中所涵养的文化共性,体会多民族艺术表达中所厚植
本书是一本对沈从文小说特质进行研究的专著。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作家。其特殊之处在于其文学观和创作观既与同时代的其他文学流派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时又迥然独立,自成一家。本书立足于沈从文作品中浪漫特质,结合中国诗化小说演变与特点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沈从文小说中的诗性创作背景、诗性内涵、诗性艺术表
本书从文献学、文字学、语法学、文学、鉴赏学等角度,对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予以全方位深入解读。书稿离字析句,从字词注释到句意分析,从篇章结构到艺术欣赏,全方位地对《离骚》予以仔细认真的解读,目的就是要为读者破除障碍。在层次划分的基础上,以两句为单位进行分层释读:首次注释字词,随之旁征博引,力求言之有据;其次以结构分析的方
本书系统介绍和评价国外认知诗学及认知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动态,提供相关学科的前沿性资料与信息;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文学问题,分析文学作品;探索认知科学与文学、文化、语言、翻译、教学等多方面的联系及应用;结合中国文化和文学实际,探索认知诗学本土化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实现路径,使认知诗学服务于中国的文学艺术研
本书对汉唐时期的乐府学典籍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广泛征引现存史料,并搜集古今学者的相关研究专论和只言片语,旨在梳理汉唐各类乐府学典籍的前后承继关系,弄清其历史留存状况,揭示其乐府学价值,为学人利用这些典籍提供指引和参考,有助于读者对乐府学文献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推动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
本书从唐诗研究的入门文献谈起,从唐人文集的整理与刊行、唐代历史与传记、唐人笔记小说、谱牒、墓碑与墓志文献、尚书省郎官石柱及御史台精舍碑、登科记、历代唐诗著录书目、历代诗话唐诗选本及研究专著、唐代与诗有关的艺术论著、地理志与方志、唐代典章制度沿革、佛道二家典籍等十三个方面来对唐诗研究的文献做了全面和细致的梳理,言简意赅,
精选古典诗词曲古谱81首,分为《诗经》、汉魏六朝诗、唐诗、唐宋词、宋金元曲、明清传奇六部分,作品大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乐谱全部采用古谱,均译为简谱。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古代音乐的现代化转化、推进诗词和非遗文化的普及等都有重要意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该版本以阮元嘉庆刻本《毛诗正义》为底本,每首诗进行了精要的解题、详细的注释、通俗的翻译,同时配上日本江户时期的儒学家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中的精美彩色插图。
方弘静(15161611),字定之,号采山,歙县人,明代中后期徽州地区重要的学者和诗人,与汪道昆齐名,是天都社创始人之。有文集《素园存稿》20卷、杂著《千一录》26卷。其杜甫诗话主要见于晚年撰的《千一录》,卷912诗释部分较为集中,计近800条。这些论杜文字,深度参与明代中后期诗学论争,体现明代中后期杜诗学研究的总体成
汉语五言诗代替四言诗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本文试图从这两类诗体在语言形式与节奏的相互关系中探讨它们转变的语言学动因。关于语言形式,本文从句法结构和词汇两方面考察这两类诗体。关于节奏,本文有两个假设,一是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奏,这一节奏是利用句法结构形成的,节奏是制约句法的;二是五言的节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