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门关于创作思维的进阶课,不拘泥于制作流程,针对实际创作问题,将具体技法渗透到关于主题、剧本、人物、风格与类型、影像、镜头设计的讲解中,帮助读者厘清关键概念和思路。
本书是美国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的经典著作,清晰透彻地挖掘了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全书以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为分节依据,从素材、方法和技巧、形式和外观、目的和价值四个维度出发,找到各派理论的逻辑体系及其所用方法的独-特性,将形式主义与写实主义相对照,并结合了现代法国电影理论,对明斯特伯格、爱因汉姆、爱森
这是一本类型研究领域的标杆之作,建立了其历史与理论基础。本书立足于形式美学、文化研究、产业分析、符号学方法,把电影创作视为工业体系与观众互动的动态过程,探讨类型如何应对人类基本的文化冲突、表达社会共同理想,并随着时代变化而演进。作者将目光集中在好莱坞黄金年代的西部片、黑帮片、硬汉侦探片、神经喜剧、歌舞片、家庭情节剧六大
本书是曾与冷霜、许秋汉、胡续东一起被称为“未名湖四驾马车”的朱靖江教授的作品集,主要以影评为主,兼及作者在北大求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一部集影评、随笔和杂文为一体的大众读物,也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庆的贺礼作品。
本书以百年中国涉日电影为文本,通过解析其中的日本人形象,分析建构的手段、技术、传播效果、对社会的影响。基于这些电影不同阶段及特征,揭示导致对日本人形象表征的阶段性差异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动因,进一步提出本民族文化应该构建的健康的文化心理。本书适合社会文化研究者和学习者阅读。
本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编,收录了电影电视评论文章20余篇。分为电影电视评论周专题电视研究当下电影观察电影史互联网与影视电影理论等6部分,展现了电影电视研究领域的*成果及动向。
在现代社会,电影艺术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无与伦比。一部经典的优秀影片可以影响一个时代的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电影角色可以成为一个民族心目中的偶像。电影既然能够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电影院就可以成为一间放大的心理治疗室,用不同风格和主题的电影治疗我们的内心。本书将电影艺术与心理治疗非常好地结合起来,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概念解释电影的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赞助、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一项中国文化体验项目,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七届,在国内外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彰显中国魅力、宣扬中国文化的品牌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外国青年电影人的独特视角,在中方志愿者一对一配合下,每人拍摄完成10分钟中国文化纪录短
2017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开幕式于2017年12月26日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本书为2017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的学术活动实录,共收录30篇相关文章,全面、客观地展现了中国影视2017年的发展面貌。
本书是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推出的针对纪录片领域的年度发展报告。本书内容基于2006年以来CDRC就相关前沿问题所展开的系列调研工作,整合了国内外纪录片学界与业界专家的观点和论述,针对中央电视台、各省级频道、各专业频道、纪录片院线传播、新媒体纪录片的发展、民间纪录片的现状等领域进行了专题研究课题组将所获得的大量*手数据进行